当我们自己内在被清理了,当我们自己内在没有那么多创伤了,那么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就不会投射那么多的自以为的负面情绪和感受。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的去同理和共情到别人。———风铎
昨天女儿的晚间游戏活动是荡秋千,玩的很开心。荡秋千的时候外婆进进出出收拾东西,女儿就好奇的问外婆在干嘛。
外婆说:“我要出门,明天不能陪你咯。”
女儿默默说:“那谁来带我呀?”
其实前两天已经和她说过外婆要出门两天,外公在家带她。当时问她要不要和外婆一起去,她拒绝了。
我问:“你想谁来呀?”(我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
女儿说:“我想是馨雨哥哥来吧。”(意外的答案)
我说:“哥哥和外婆和阿姨、姨夫都要一起去玩的,他们都不能来带你,外公会在家带你。”
女儿脱口而出:“那我也要去。”
这话一说,爸爸和外公有些紧张了,一个说不去啦,你自己答应过的啊,一个说乖哦,我会陪你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能去。外婆只说他们不同意我可不能带你。而女儿只是重复着“我也想去”。此时爸爸给我个眼神意思让我劝劝,然而他不知道我心里已经风起云涌,根本不想劝,只默默的看着女儿说:“啊,你也想去呀,好想一起去。”
当女儿说出“我也想去”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你们看,这才是她真实的想法,当初她说不去都是你们逼她同意的,现在她好不容易说出来想去想不让她去她得多难过多失望啊。这个时候我的内在小孩已经完全被触动了,我不愿承认女儿可能只是简单的变卦了。真正难过的不是女儿,是我内在的小孩,我一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表达很有可能会被拒绝,拒绝使我觉得我不被爱,我被全盘否认,我害怕这种感觉。当女儿被拒绝时,我就陷入了自己的情绪,我气愤难过失望,然后把这些情绪投射到女儿身上,觉得她也是这样的。
事实是,女儿说了两遍发现确实不能被同意后,很平静的跟我说:“妈妈,我们去洗澡睡觉吧,我还要听小猪佩奇的故事,要讲好几本。”女儿自己已经处理好了,再次庆幸我没有过多干涉。
学习育儿的时候,“共情”一词经常会被提起,我也时常会在女儿有激烈情绪时努力帮她说出她的情绪。但是在她越来越会说话之后,我越来越少的去说她的情绪,因为我发现有时候那些可能只是我的情绪。不代表我是怎么想的别人就怎么想,我是怎么做的别人就怎么做。我开始喜欢静静的陪伴,简单的重复孩子的愿望,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量自己去处理。
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我无法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我想当我学会区分哪些是我同理到对方的感受,哪些是我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我就会更有能量,处理事情也会更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