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微信里一位妈妈给我留言:
风铎老师您好。请教一下问题:我女儿8岁,她要学长笛,但在家不愿意主动练习,为此,我总是很焦虑,对他她发过几次脾气,我又觉得这样不好。我其实还是希望她能坚持学一门乐器,但又不想强迫她,很纠结。对于爱与自由,自己把握不好。
类似的问题可能很多家长都遇到过:我们想培养孩子一个兴趣爱好———这的确也是需要的,一个人一生如果有一个爱好,那么他的生活将会丰富很多。有的时候孩子也愿意去学习一个我们大人觉得不错的爱好,但是为什么一开始孩子很配合,学的也不错,可是后来孩子就不愿意学了,甚至碰都不愿意碰这个爱好了?甚至有的时候这个所谓的爱好一开始是孩子自己提出来要学的。
是孩子意志力不够坚强,是孩子太不成材,是孩子太容易放弃才出现这个后果的吗?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除了用语言表示你要做什么,你该做什么之外,这个过程传递的还有我们的情绪。
一开始孩子可能真的是想学习这个长笛,对于孩子来讲,可能只是单纯的想学习长笛。
但是到了大人这里,就觉得既然学习,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甚至有的父母恨不得让孩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即使不是这样卖力,至少每天回家应该练半个小时吧?半个小时不练,那至少要练10分钟吧。
于是每天就盯着孩子,孩子如果哪天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就利用各种手段,要让孩子就范。
孩子这边呢,一开始还配合,时间长了,每次到该练长笛的时候,就开始紧张。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用大脑接受知识,在他们小的时候,还在用整个身体接受外界的信息:我本来是很想学长笛的,但是现在因为这个长笛,妈妈会对我有很多的要求,并且妈妈会很焦虑、紧张,甚至还对我有很多的愤怒,这些情绪让我也很不舒服。这些都是因为这个长笛造成的。
那么,孩子的身体就会对这个长笛有排斥,潜意识里就不愿意接触这个长笛。
可能有的时候孩子大脑知道应该好好的学习这个长笛,但是他身体是抗拒的,所以这会让孩子更加纠结,可是他又说不出来是什么原因。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有的时候这个爱甚至可以牺牲自己,这是做母亲的天性,大概动物界的母亲都有这个天性(所以说妈妈的爱如果到了随时准备牺牲自己、没有自己的程度,那这只是动物性的爱)。但是由于自己成长经历以及各方面的因素,这个爱里面有很少能够做到纯粹的爱,大多时候都会带上一点点的目的性、操控性。
所以在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中国现阶段———大多数父母开始认识到做父母的重要性的这个阶段,爱和自由才显得这么可贵和重要,也会经常被妈妈们提起。
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自由呢?自由肯定不是简单地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练长笛就练长笛,不想练长笛就不练长笛。
孩子学习某个乐器只是爱好,大人要把这个爱好加上一个目的。
当你加上这个目的,在带着这个目的看孩子的时候,爱就不在了。
放下你的目的,放下你的操控,一起和孩子欣赏这个乐器,这个爱好带来的喜悦、带来的成就感,让这个爱好成为真正的爱好。
说到放下,简单的两个字,却是不容易做到。
有的妈妈看到这里,可能会说:是的呀,我放下了呀,我真的放下了,我放下几个星期了,孩子还是没有继续练长笛!!
当你这么说的时候,其实你还没有放下。
因为你还有期望,你希望通过你的这个不管,让孩子继续按照你的思路去学习长笛。
有的妈妈可能会说,是的,我真的放下了,真的不在要求他练长笛了,但是孩子也真的没有练再练长笛。
的确是这样。
我们学习怎么和孩子相处,去咨询专家,去请教大师,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让这个专家或者大师给你几句话,教你一个技巧,回家对付孩子,孩子真的就心甘情愿地开始练习长笛了。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和孩子的每一次冲突,如果你有觉知,其实都是一次机会。
这一次因为和孩子在练长笛上发生了冲突,妈妈如果真的明白了产生冲突的原因,明白了该怎么和孩子相处,那么也许孩子真的没有再练这个长笛,但是妈妈学到了该怎么做。
下一次孩子学习黑管的时候,学习画画的时候,再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妈妈就知道该如何给孩子互动了。
如果眼睛只是盯着这个问题,那么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还是会抓狂。
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盯着技巧,忘记技巧之外传递的信息,忘记技巧之外应该关注的东西,还是会回到原来的和孩子相处的套路中去,只是你的这个套路可能高级了一点。
有的妈妈可能会说,是的呀,我也没有要求他练,但是是学校老师要求的。
没错,对于学校老师来说,他们每天要面对很多很多的学生,也许下课回家后还要面对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也很辛苦。或许他们只是按照大纲要求学生该做多少作业,该练多少琴,他们或许没有很多的时间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自己孩子的特征,我们不是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简单的传话筒和监工。
必要的时候,我们要成为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灭火器。
如果老师对孩子有很大的情绪,并且把这个情绪告诉了父母,那么父母并不是接过老师的这个情绪,再变本加厉地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已经在老师那里感觉到不开心,感觉到压力了,那么做父母的,就应该把老师的这个情绪接过来,转化成适合孩子的爱和正确的引导方式。他只是老师的一个学生,却是你的亲生骨肉。
我们可能很难放下我们的焦虑和恐惧,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所以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还孩子相处和沟通。
认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487/2441d89ae1ae6fb5.jpg)
作者:风铎
-亲子关系导师
-P.E.T.父母效能训练资深导师
-心理学硕士
-美国IAGC认证丰盛教练
-第三代催眠师
-NLP卓越元素解码师
-绘画分析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风铎老师有多年讲授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经验,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位男性资深讲师。
近年来风铎老师跟随不同流派、不同领域心理学及身心灵大师学习。并能在生活中长期坚持自我体验、自我分析,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原则,多年来专职从事亲子沟通与心理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风铎老师中正慈悲、沉静多思、激情内蕴、沉稳平和,个案简洁明快,富于同理心、洞察力很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