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友友们好,欢迎来到现代散文园地。
今天咱们聊一聊“《雪》”。
大家知道下面这段色彩明艳的文字出自哪位作家吗?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是鲁迅先生,没错。
横眉冷对千夫指,以笔为刀,冷峻犀利,这是我们印象中的鲁迅风格。
而在《雪》一文中,鲁迅用孩童的眼光回忆起江南的雪,字里行间多了少见的鲜艳色调。
除了绚烂的色彩,对于孩子们堆雪罗汉也描绘得充满童趣:用龙眼核做眼睛,偷来母亲的胭脂涂嘴唇,于是,一个大阿罗汉就活色生香起来。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但是,童年虽美好,终是短暂、脆弱易逝。
正像那“雪罗汉”,尽管它“明艳”、“洁白”、“闪闪地生光”,却经受不住“晴天”,也经受不住“寒夜”,“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只能“独自坐着”。美好而又软弱的事物常常在毁灭着、流失着。
北国的雪,代表现在的自己。怎么样呢?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黏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坚韧不屈,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如鲁迅笔下的那两棵枣树,虽历经沧桑,却依然铁似地刺向高而远的天空。
文中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雨,前后呼应。
开头句,隐藏着对暖国的雨的叹息:单调,不幸。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结尾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虽孤独,但无惧,因为,他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鲁迅用北方的雪代表自己现在的思想,从过去的物质形态中抽离出来,灵魂般永生,永远抗争着。
总结:《雪》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构思精巧,前后对比强烈,文字也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童趣和犀利两种风格,让人印象深刻。
鲁迅的代表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同样精准地展现了孩童视角中的世界。优秀的作家,善于精细入微地描绘场景,手下的笔可以是冰冷的刀,是五彩的笔,是冰霜,是春雨。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功力深厚。
所以说,鲁迅先生是散文多面手,名不虚传。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哦。
三个问题:
1、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2、北国的雪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
3、王蒙先生点评,该文总的调子为“于深沉、清醒中见美好和纯真”,你是如何理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