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忪著睜開眼睛,紅粉相間的窗花映入眼簾,屋后的樹林沙沙作響,燕雀在窗口嘰喳,這是家的味道。
走出門探了探天空,是個陰雨天氣。去年的今天,已經穿上了很薄的春裝,艷陽當空。今時今日,這天氣應了古往今來形容這個節氣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閩南的今晨,家中主事的媳婦需要備好祠品,挑著扁擔去祠堂崇宗祀祖。我同媽媽一起沿著村落熟悉的巷子,路過獨數閩南的傳統紅磚古厝,一路通往祠堂。
這些古厝是五六十年代建的,如今大多沒有住人了,荒廢它任由雜草從生,爺爺的古厝離祠堂只有兩座房子的間隔,每當去祠堂燒香時,我總要走到那座兩層樓的紅瓦房前,躊躇的站著,尋找童年的足跡。
依稀記得小學一二年級時,每次放學后跟在堂哥堂姐的身後,一起去爺爺的古厝吃飯,奶奶會把桌子擺在石階門前,慢慢的把菜端到桌上,飯菜里充滿柴火香氣,爺爺總會在土灶柴火洞裡放幾顆地瓜,等到柴火燒滅完再用灰燼蓋住地瓜。吃完飯後再拿出來包在紙上,讓我們帶去學校吃。
記憶里的爺爺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巧匠,他似乎是集所有才學於一身的。家鄉的第一個高甲戲團是爺爺開聲創建的,他會拉二胡彈琵琶唱南音,還會排高蹺戲曲,團里的高蹺鞋子也是爺爺自己做的,當時爺爺的才藝在村子里的呼聲讚許極高。
但爺爺會的遠不止這些,爺爺有很多徒弟,是做石材雕琢的,在石碑上刻字畫人物,因為刻畫技術傳神,在那個年代是值得尊敬的匠人。所以爺爺的動手能力極強,廚房的煙囪灶台也是自己混著泥沙瓦片做的。更令人驚喜是爺爺會用木頭給我們這些孩子做木屐鞋,夏天穿著走在路上能發出清脆的腳步聲。
諸如此類的,許多能夠自給自足的物件,爺爺都會親自做給我們。在爺爺的身上,似乎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這些品性讓身為孫女的我何其自豪。
今天,爺爺住的那座红砖古厝為我的清明時節开啟一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重溫過去的種種美好,在爺爺離開的第四年清明節,傷感彌留,更多的卻是深深的懷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