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红楼读书班后,按照读书进度要求,又重温了一遍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
第一次读红楼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值87版电视剧《红楼梦》热播,好巧不巧,家里发现一套四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淡蓝色的封面上遒劲的楷体书名,内有较为详细的注解。
正值豆蔻年华之时,阅读时注意力难免都放在了宝黛钗爱情纠葛之中了,因内容艰深,大多时候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跳着读的。喜欢其中的诗词,比如《陋室空堂》,比如《菊花诗》、《葬花吟》.....惊艳于其文字的灵动美丽,读之口角噙香,让人意犹未尽。比如这段:
“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好一个“戏上也有好文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光滚滚向前,不断流逝,上千年来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不同时代的如花美眷们欣赏的是同一个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感叹的是同一样的断井颓垣,花落花开。
二读红楼是工作之后,人到中年,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偶尔又翻开尘封已久的书籍,这次阅读完全被凤姐给吸引住了,好一个有趣、能干、泼辣的凤辣子,难怪红学家王昆仑有句名言: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凤姐的能说会道、敢作敢为、幽默风趣,在一群循规蹈矩、安安静静的大小姐太太们中间,简直是一道行走的靓丽风景线,让人拍案叫绝。原来红楼里还有这样的人物啊,之前咋全然没有注意到呢?只记得宝黛的卿卿我我,吵吵闹闹了。
这次参加读书班,是三读红楼了。跟着读书计划走,读的速度就是慢了下来,突然看到了更多的小人物,更多的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原来都在这里了。读书班需要交作业,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也对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会去做更深入的思考,再努力表达出来。我提交的作业中涉及的人物有平儿,刘姥姥、被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黛玉等小姐,小红、坠儿等底层小人物;有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的春日胜景,更有人到中年后,突然能看到王夫人的不易,对其所做所为多了一点点同理心。对“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豪门贵族之兴衰更替、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悲凉有了更深的理解.......
更为难得的是,每期线下活动老师们的主题分享,对我而言,更像是打开了新的欣赏红楼的窗口,从历史、诗词、美食、艺术与非遗、服饰、茶道、荣国府经济账....等等方面,老师们精心准备精彩解读,让我对红楼有了全新的认知视角。所谓百科全书,是也。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转眼之间读书班就是到了尾声。颇有依依不舍之感。曾经的相聚,曾经的会心一笑,曾经共渡的好时光,曾经在最冷的天里,围炉煮茶,聊我们最心爱的话题.....种种,种种,都将长留心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05004/7c6c6dc1630d035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