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深刻意识到不同的沟通风格是如何影响我和对方的互动。
跟大家分享我与生命之花搭档沟通的3个片段。
我们认识6周了,每两周我们会电话沟通各自的计划和复盘。
第1个片段是,我们第1次电话沟通。
他想做职业访谈,问我如何转型做培训师。
首先,我很愿意支持并回答他的问题,那晚我们聊了2小时。我正儿八经地给他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跟他说我是如何从培训专员成为培训师。
那晚他只是不断地提问,没怎么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更多的是我在说。
结束时,他也对我表示感谢,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大家觉得,我这是什么沟通风格呢?我判断了一下是直接型。我的搭档呢?直接型。
第2个片段是,我们第2次电话沟通
这次我们一起做双周的复盘。
由我先开始讲,因为第1次复盘,不知道要讲啥,于是我就对着我的总结开始念,而因为我做的事情比较多,就这个(如图),主要是讲目标、结果、原因,我一口气念了8分钟,念得我口水都干了。
他听完后,支支吾吾的说,:“呃,,嗯,,,听完之后呢就感觉好像很牛逼,但是不知道如何能够支持到你。对了,你有没有什么使命感呀?比如说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我才有切入点能够支持到你呢。”
被他这么一说,我感觉他说得挺对,我的确对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很明确的目标。于是,我开始说自己的困惑,他就开始给我做分析。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当我讲完困惑后,他就会说,听了你刚刚的疑惑,有3点建议想给到你,第一,...;第二,...;第三,...;
大家听完这个片段,觉得我用的是什么沟通风格呢?分析型,我的搭档呢?分析型。
第3个片段是,我们第3次电话沟通
这两周虽然我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我就打算挑3个重点做总结。不想讲到口水干了。
然而,在电话刚接通时,搭档就跟我说:“很抱歉,我先道个歉,我拖后腿了,因为最近发现我不喜欢做计划,所以呢,我这次也没有做计划。”
我就说:“没事,我这次也是挑重点说,你也不必感到愧疚,要说抱歉。其实不做计划也是可以的,有时我也会想要休息,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远行。”
同时,我跟他反馈说:“我那天看到你在群里说,在培训方面要不要尽早转型,其实我很关注这一点,想留着今天电话对你说。
除了你的培训工作,我能感受到你对摄影的热爱,每次你讲摄影的时候,你都会很兴奋,会去研究、会去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买设备。
前天,我还看到你拍的那组照片,我很喜欢,因为我从你的照片里能感受到一个个温馨的故事,我能感受到爸爸陪着孩子去玩的快乐,我能感受到花在春天里绽放的舒展,能感受到用摩托车接送孩子的幸福。”
我还追问到,你是怎么做到能拍下这些美好瞬间的,我真的很想有机会能跟你外出学习拍照。而他也非常开心跟我分享拍照的心得。
那天我们就花了5分钟时间聊了复盘的事,但是剩余的55分钟电话沟通里,我感觉我们的收获都特别大,特别是心灵的收获。我也能够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在结束电话的前一刻,他跟我说,“你好像变了,你以前不这么说话。”
我当时楞了一下,说:有吗?你才认识我多久啊?我一直都这样啊。
现在反思一下,我对他来说,我的沟通风格的确变了,从直接型到分析型到主动型。
我发现,我会条件反射地根据不同的场景表现出不同的沟通风格。而主动型就是我最擅长也最常使用的风格。
通过对这3次沟通的反思,我深刻的意识到不同的沟通风格是如何影响我和对方的互动。
我直接回答,对方就直接提问。
我分析不足,对方就分析原因。
我主动激励,对方就主动分享。
如果说,以前的我是条件反射去调用不同的沟通风格。
那么以后的我,会更有觉知地去调用沟通风格,让对话的双方都有更好的体验和收获。
所以,也期待大家回顾自己的沟通场景,回顾我们用的是什么沟通风格?它如何影响了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也许我们都会有新的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