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的散文,于我,好像在品一幅诗意的画:花鸟虫鱼,亭台轩榭,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全都娓娓道来,增亮添色。仿佛置身其中,随笔墨舞动;一种不拘小节的玩味,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
汪曾祺清新的笔调,自然的文字,点到为止、意蕴悠长的风格,总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风趣。与其说在品读散文,更不用说,是在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一场心灵间的对话。那些琐屑,毫不起眼的事物,也有了它的活泼,生气。
那由内而外的真挚之情,在一行行文字中,悄然浮现。论美食和美景而言,汪曾祺算得上绝对的高手。寥寥几笔,足以让读者浮想联翩。
在《故乡的食物》中,几乎每一个食物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加肉炒食极清香”。“沙鸡肉较粗,略带酸味;鵽肉极细,非常香。”“砗螯可清炒,烧豆腐,或与咸肉同煮。”说话般的文字,朴素又不时优雅,淡淡的情调便在心头缓缓洋溢,一种对故乡美食的回味与追求便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四方食事》中,他写道:“口之于味,有共嗜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淡淡秋光》中,将梧桐的博大,海棠的感伤,写得格外楚楚动人,洋洋洒洒。一种淡淡的秋思,浓浓的秋味,若隐若现,却连绵不绝。
汪曾祺细腻的笔触,来源于他细致的观察,对生活,乃至生命无限的热爱。漫长的一生中,所有细小繁杂的事,都被他用笔墨记录——再平淡的生活,也会泛着诗意的美,生活的光辉。反观当下,每天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那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事,去等着我们执笔记录,书画春秋,氤氲于书卷香气,永不褪色!
读着汪曾祺的散文,竟也有些自叹不如。同样相处的物件,同样平常的美食,同样不绝的风光,却能描摹地如此传神,如此动人。那些平常不太在意的细节,走进文章中,一种共鸣霎时油然而生。自己写不出的语言,亦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语,汪老早帮我们实现了。
以自然之笔,描摹动人之情——我想,这就是汪曾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