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是在一所理工见长的985高校的王牌专业,每个大学的每个专业录取分数线都不一样的,我们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够得上复旦、交大这种一流高校的冷门专业,为了不引争论,就不具体说是哪所高校哪个专业了。我们学校在我高考所在的山西省总共招生38人,其中我们专业招生2人。
对山西这种省内没有名校的省来说,考稍好一点的学校都很难,因为一般大学都是对本地的考生倾斜,然后向邻省倾斜,山西只能靠陕西倾斜,因为陕西的好大学多一些。别的也不多说了,我查了一下,985大学在全国的录取比例也就是1-2%左右吧,在山西省应该是低于1%。
近年来有一个名词很火,小镇做题家。一开始我以为这个词是形容那些考上名校的寒门学子,今天忽然发现好像只要考上大学的小地方的考生,都被叫做“小镇做题家”,真是让我意外——我觉得可能发明这个词的人没经历过高考?
在我的见闻中,至少成绩到了我这个份儿上的人,鲜有“刻苦”的人。拿我自己来说,我从小到大向来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和试卷,不太会自己课外学习,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额外天分”。
什么是“额外天分”呢?具体来说的表现就是“偏科”。我们这些人的文科和理科成绩差得不太多,语文、外语和数理化的成绩也差不太多,成绩比较均衡,并没有对任何一个科目有天分和兴趣,我们没有资格参加全国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但我们的考试成绩比较稳。说一个不算冷的知识,在高考试卷中,有80%的题目是中等难度以下,只要你把这80%的分数都拿到了,毫无疑问你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985大学。
在高中阶段,老师们就经常提醒某些很刻苦但效果不佳的同学,要注意学习方法,最后他们有很个别的同学可以考到不错的大学,但大多数极刻苦的同学最终成绩都不行。
我对于学习和考试的理解就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比较好的大学,“刻苦”起到的作用很小,关键是两点:1.天生的智商(取决于家长);2.从小培养的学习习惯(至少50%取决于家长)。一般来说到了高三还依赖老师的同学就不要指望考上好大学了,成绩好的同学都是靠自学。说句不好听的,在高三阶段,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比普通的高中老师做题厉害多了。
到了本科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都差不多,刻苦的同学极少,绝大多数男生都没上过晚自习,逃课的很多,踢球、打游戏以及各种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等等,少数刻苦的同学会去上晚自习,然后把作业做好给大家抄抄。
所以呢,说到“小镇做题家”,我是觉得太夸大“做题”的用处了吧。有些人觉得“小镇做题家”是戏谑,还有些人觉得这是侮辱,更多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悲的经历,而我想起高三那段时光,可能是大学之前最自由的时候了吧。因为在高三之前,学校和老师都要求所有人一模一样、一板一眼,高三开始,班主任给了我们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偏科的同学不上某些课,安排额外的教室给大家自习,虽然我不偏科但也争取到了语文和外语免上课的名额,于是就多了好些自由的时光,在那间教室里和其他的同学聊了很多学习之外的东西,想起来甚至有些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