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 星期四 多云
最近有意无意地去接触了父辈的亲友,和他们谈到的总会阴差阳错,避无可避地到最后都是结婚生育与社会压力的问题,好像三孩政策触动到的其实不是年轻人,更多的是计划生育下的他们。
他们不理解年轻人现在为什么不愿意生育多些孩子,我说现在生活的各种压力,生活条件的差距那些问题。而他们并不认为,其实现在确实比起他们已经好太多了,况且生存竞争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种间种内都是激烈无比的,现代社会的人确实很没资格说生存竞争,你说攀比那倒是正解。
接着他们的一些话让我觉得触及了国人的劣根,心里是不赞赏的,但是到最后你回想这反而好像是民族能绵延数千年的诀要。
他们认为奶粉贵可以早些戒断,受高等教育也不是一个人必然要做的事,房子车子也就是一个住的地方,一个交通公具没什么是必须要不差的,社会的发展你跟不上,有手有脚也不会饿死的,好像也确实是这样的。而一个成功的人结婚生子却是必须要的,多养些儿女拉扯大了,一个家族就会家大叶大,相互取暖,生活就会好起来的,他们觉得未出生的人和一切都是那么渴望生命,那么向往世界的,就像渴了喝水一样平常且需要。是的,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向生而生的顽强民族,无论怎样的荒乱动荡都是在想活下来,保血脉。
可对待现实,他们真的这样想的吗?他们不会因为你的生活水平低下而嘲笑吗?也会因为让自己儿女不断成为自己而骄傲?作为人性正解的攀比那答案是显浅的。
但是要思考的,对我有冲击的是这样不是不异于把自己的儿女抛入苦难吗?可是我觉得也无力反驳,毕竟我认为他们都不是被抛入苦难的戒断,而是那陷在苦难的成瘾,他们确实活下来了。这么说来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什么是国人的劣根就解释得通了,因为它并不是对国人的赞赏反而是国人精神的吗啡,那反观人类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下的忠实患者吧,因为苦难打败不了人们,人们也战胜不了苦难,人们必须与苦难共同生活,所以人们时常痛恨生活,又离不开生活,并必须为了能接近没有苦难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活着,为了或许能更好地活着而尽量繁衍,或许也是对的吧?这样想的话,为我们保留着过度繁殖的动物性,家族血脉延续的民族性。
所以那真的是爱情吗?那真的是亲情吗?难道不是吗?难道会是吗?他们是吗?他们是吧。我们是吗?我们是吧。我们会是他们吗?或许我们会是他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