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八十一岁,满头的白发,浑浊的眼球,脸上尽显沧桑,也有一种严肃,薄薄的唇,五官轮廓分明,重庆人的个子。父亲年轻时做过村会计18年,代课老师14年,乡村医生2年,也曾在建筑工地上抬过几百上千斤的预制板。因为我的母亲在九二年因病过世,父亲就开始扮演着母亲和父亲的双重角色,年轻时为了照顾年迈的奶奶放弃了学业,选择了在农村艰苦的劳作。
母亲因癌症去世,奶奶也在同一年去世,那年父亲五十三岁,正是一个男人精力非常充沛的时候,可我看见父亲因为照顾两个病人一年多,同时还兼顾村会计工作的那种身心的疲惫,在母亲葬礼的那晚,父亲放声痛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哭泣也是唯一的一次。母亲去世后,父亲没有再娶。他坚守着对我们三兄妹的责任,坚守着一个家始终如一的味道。
我成家了,感觉父亲也老了。于是决定依然和爸爸一个家,好好的尽尽孝道。在最初的十几年我做到了,爸爸虽然还是那么起早贪黑的辛苦着忙碌着,可家是温馨的,但凡有好的都一家人共享。
后来因为时代的变化,农村的变化,想多挣点钱,我放弃了初心,离开了爸爸到处漂泊。记得第一次离开爸爸是去到了贵州,那时天天跟父亲通话,每一次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的眼泪就莫名的掉下来。后来离开父亲的时间越来越多,不再掉泪。再后来到了成都,离家不算太远,每个月都回家一次,那时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从那时开始我就不敢去正视父亲的脸,不敢看他的眼睛,那一张几十年风霜刮过的脸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眼睛也失去了神采。离开家时的一句简单的告别“爸爸,我走了”都如鲠在喉。
现在的我飘荡的更远了,离家有一千八百多公里,回家更少了,父亲也更老了。隔两天才打一次电话给他,有时父亲心情不好就会说“我老了,腿也不好了,也不知道死在哪天”。每听到这句话心里就锥心的疼,我关心父亲太不够了。都说家有老人不远行,可我还越走越远。每次回家父亲都很开心的下厨房准备饭菜,他也不抱怨孤单,也不说腿不好使了。离家时他总说一句话“多打两个电话回来”。前段时间回去陪了父亲二十天,他很满意,说话也是满满的正能量。我的父亲一直都牵挂我,可我能看见他的次数可能只能扳手指了。只能在远方默默祝愿我的老父亲健健康康的活着,期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每一天陪在他的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