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机场候机,偶遇一对母子坐在对面。吸引我关注这对母子的是妈妈当时的表情。看上去很难看,很冷。男孩儿和六六差不多大,8、9岁的样子。
不知道男孩儿做了什么事情,妈妈一直在数落孩子。用数落这个词,是因为当时妈妈眼睛很冷的看着孩子,说着孩子的不是。说一会儿,停留两三分钟看看手机,然后又想起一点可以说儿子的,继续说。就这样停一会儿说一会儿,停一会儿说一会儿,至少说了二十分钟。妈妈当时的样子真的很难看,令人感觉很不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妈妈如果能够看到自己数落孩子时的样子,估计也就不会这么做了。坐在对面的我,都感受到很不舒服,我让自己深呼吸了一下,放下她给我这个旁观者带来的不适。
整个过程,男孩儿眉头紧锁,一言不发,默默听着妈妈的数落。此刻,妈妈可能很生气,期待通过这种教训来让孩子长记性。而从我这个角度看到的,孩子应该是害怕、难过、可能也有生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并不会如妈妈期待的想到“我错了,妈妈说的太对了。”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有两个判断:
1、自己是能干的还是不能干的?自己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2、外在世界是友好还是威胁的?是安全还是危险的?基于这两点判断,孩子来决定是要求生存,还是要求发展。
以当时孩子的状态来看,首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不能干的;其次他会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有威胁的,妈妈是不爱自己的。这样的基础上,孩子只能求生存,没办法进一步思考自己如何发展。求生存的状态下,孩子可能会坚持听完妈妈的数落,之后,选择在妈妈面前表现很好,如果做了有可能妈妈不认同的事情,会尽可能不告诉妈妈。或者他认为自己就是不行的,做不好的,就会自暴自弃,反正妈妈都是不满意的,那就这样吧。又或者他会在心里压抑自己的情绪,脑海中留下了妈妈数落自己的样子。等到长大一些时,他也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而那个时候父母会奇怪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如果有一个时光回放器,把之前父母教育孩子的画面重播一下,大部分的妈妈都会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变成那个样子了。
造成家长会这样教育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认为孩子就是应该被批评、被教育的。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就不会这么居高临下的数落了。试想一下,除了父母对孩子,我们还有哪些时候会用这样的方式与人沟通?我们会这样数落父母家人吗?我们会这样数落公司的下属、同事吗?我们能接受别人这么数落我们吗?我相信,同样的状况,如果被数落的是一位成人,有可能要么选择不听了,冷处理。要么选择把脾气发出来,对着干。
综上所述,数落孩子、教训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那么家长遇到孩子的表现需要改善时,该如何做呢?
第一点、不带评价的去倾听。在上面的情境中,都是妈妈一个人在说话,孩子没有任何回应。而如果我们可以真诚的倾听孩子的表达,就会了解更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时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注。
第二点、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如果未来有类似的状况发生,可以如何更好的应对。
第三点、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犯错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能力,锻炼更多的品格。在选择用什么教育方式、沟通方式时,想想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技能或者品格。
第四点、纠正之前先链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孩子才能做的更好,才能关注求发展。
当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时候,ta才会愿意去改变。从内而外生发出想要做好的动力!
所以,请不要再这样数落孩子了。孩子需要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