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许标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2年心理学学习
超过3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
超过1000名青少年教育辅导经验
出版家庭教育著作《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有些父母对孩子有着较严格的控制,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满满的,孩子外出玩,和谁玩,玩多长时间都会严格限定,孩子几乎没有个人的生活空间!这样的父母会有着自己的理由:我是为孩子好,即使他(她)现在不喜欢,将来也会明白!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突显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青春期之前,父母对孩子较强控制的教育方式,孩子即使不愿意,也能压抑自己的不满,接受父母的管教。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争取自主控制,争取像成人一样自己安排自己生活的愿望,将使得他们对父母的管教作出自己的抗争。面对控制型的父母,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将变成一场“权力的斗争”。
孩子不再像以前一样听从父母安排,开始经常对父母说“不”,甚至出现“父母说东,偏要往西”这样的行为,似乎在故意挑战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在控制型父母看来就是孩子偏离正轨,出“问题”了,需要把孩子“扭转过来”,免得孩子走上歧路!
于是,父母增加对孩子的控制;父母增加控制,导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对抗,不听从父母意见的时候愈发增多,甚至可能出现不回家、不做作业、逃课这样越来越出格的行为,向父母宣示着自己有能力不听从他们;孩子问题越多,父母越发认为需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以父母成人的理性思维,很容易明白这种时候加强对孩子的管控并不能改善孩子的现状,反而只会增加孩子的问题,可是父母仍旧顽固地使用加强控制这样不理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所有不理性行为背后,一定有着强烈的情绪因素!
父母这种不理性行为背后,正是受着强烈的情绪因素的驱使。
控制与不确定相对立,人的控制感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的未知潜藏着危险,意味着不安全!增强控制感,减少不确定性,让自己感到安全!父母强烈的控制行为突显对控制的强调,希望获得控制感,正说明内心有着较强烈的不安全感!
一个人内心越缺乏什么,越会强烈的追求什么!
内心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的父母,会强烈的获取安全感,而获取安全感的方式就是增加自身的控制感——在心理上感到事情都是自己能控制的,不会有突然发生的事情,不会有不确定的事情,不会有未知的不安全的事情!
增加控制感的方式体现在教育上就成为加强对孩子的控制!
通常我们对控制型父母劝说其改变教育方式,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所在,自然无法让父母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对于控制型父母,如果其内心的不安全感没有得到处理,是很难真正改变对孩子控制的教育方式!
人们常常对无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作出加倍的努力,并且相信,只要有更多、更努力、更好的付出,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当父母在重复使用无效的教育方式时,也许就该反思下:既然明知这样的方式没用,为什么还在使用?真的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吗?真的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办吗?是否是某些内在情结在影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重复无效的教育方式背后,通常意味着父母在被自己的内在情结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改变教育方式,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需要父母正视自己的情结!正本清源,只有父母透过重复无效教育方式行为背后,认识到一直潜藏在自己内心影响自己生活的这部分情结,去探究情结产生的根源,去了解情结伴随的是自己怎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什么样的错误的认识偏差,才有可能化解情结。
情结的产生通常来源于童年时的儿童角度面对问题,因为儿童能力有限,需求无法满足,或是思维局限形成不全面的错误认识。当父母能够以成人的角度重新来面对这些情结,用成人的思维来看待时,情结自然而然不再成为情结——因为对于儿童构成问题的问题,对于成人不再是问题!
如同孩子提一桶水可能很困难,可对成人来说根本不算问题!既然这样,为什么情结还一直存在,影响着已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没有得到解决?
因为情结形成于童年,对于为人父母来说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存留在心里,已经把形成情结的这部分童年经历沉到心底,放到被遗忘的心灵角落了!然而,忘记不代表不重要!正因为被遗忘,从而一直没有用成人的身份来面对,情结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父母如果能够对自己重复而无效的教育方式进行深刻反思时,也许就能发现潜藏在其中的一直影响自己的情结。
当父母用成人的视角重新看待形成情节的这部分童年经历时,这部分情结才有可能得到释怀,不再成为情结。处理了影响孩子教育、深藏于父母内心的这部分情结,父母自然能够摆脱过去的桎梏,拥有灵活选择更有效的教育方式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