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收到《情感暴力》这本书,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是一共只有200页,内容不多,作者加滕谛三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是日本知名心理学专家。
在简书送书活动里我选中了这本书也正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吸引。我辞职之前和父母聊过几次,每次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只需要说“我们都是为你好”,我基本就只能弃械投降。这正是作者所说“情感暴力”。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刚好想到一件事。
前两周和我一个高中同学聊天,他现在住在家里,每天上下班通勤两小时,他之前也想过搬出去住。但是父母对此难以理解,还以为他收了什么刺激,又是好言安慰有时虚言恫吓,最终我同学也没能搬出去。我听了很不屑:“你要真有大决心,谁能拦得住。”他苦涩一笑:“话是这么说,但是哪有这么简单呢,那是父母啊。”
是啊,哪有这么简单,我简书上有一篇未发表的文章,是写给我爸爸的。因为我们某件事上的观念有巨大分歧,如果仅仅就事论事那当然没什么,可是他总是会说:“我也是为你好。”“我也没什么盼头,就希望你好。”“钱的事你不用担心,我可以想办法。”如果有人恐吓你,威胁你,强迫你,你只要有勇气就能反抗,但是如果他就是关心你,爱你呢,你怎么反抗呢。
我认为把这种爱叫做“情感暴力”是恰当的,不管本心如何,这些话,这些态度确实对当事人产生了如暴力一般的效果,而且还是很难反抗的暴力。
不过我不能同意的是这本书将施加情感暴力的人归为恶人一流,我认为他们做了恶事,但未必是恶意。
《情感暴力》有两百页,而我大概三个小时看完,不是我看书多快,而是这本书水分多,干货少。他虽然揭示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行,但是提供的解决办法又很简陋。所以概括起来,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观点:有情感暴力的人总是站在“我都是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希望控制对方,受虐者要想避免这种情况需要认识真是的自己并且原理施暴方。
对作者的观点我不敢苟同,父母经常会说“我都是为你好”,我承认是含有控制欲的,希望对方能采纳自己的建议,但是这句话没有恶意,并不是要控制对方满足自己,我相信父母所表达的正是他们所想表达的,他们确实是为对方着想。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只是以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施与爱。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并不懂如何平衡关爱与严苛,他们喜欢用爱要挟,尽管不是有意,但是我们还是能感受到。
所以作为子女的我们,天然处于弱势。如作者所说远离施暴者,至少在这方面是不现实的。无论你变成怎样,父母也不会放弃你;同样父母无论说什么,你也没办法脱离他们。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忍受爱的折磨。
我们确实经常被爱绑架,但是你知道绑匪没有恶意,那么我们就可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了。我相信父母不是不讲道理的,只是你还没有找到说服他们的办法,更多时候是你其实对他们没有耐心,大家都在对抗,是不过你的武器锋利,他们的武器温柔。所以试着让自己不要有偏见,听听他们的看法,站在他们的角度和他们聊一聊,就算最终还是不能达成协议,至少不要变成争吵和指责。
让自己内心更强大永远不会错。让自己更坚韧,坚韧到足以抵挡尖刻的利剑或者温柔的洪水。我知道有时候你不得不妥协,不过妥协也不是那么糟糕吧,就当成是自己的选择吧,不要那么多抱怨,谁知道会不会有更好的风景呢。所以有时候被绑架这种事情,就看你把它看的多严重了,如果你当成平常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啊,被爱绑架的我们,请不要再那么多抱怨了,生活并没有那么遭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