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韶华不负,时间像水一样不停的向前流动着,它其实也是在激励着我们持续成长。今天是2023年第04个星期日,是我进行一鱼多吃系列内容创作的第二个主题——奶酪的最后一讲。

先回顾一下这一周的写作情况,内容主要围绕的是两个方面进行的,重点剖析了《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中折射出的日常现象及成长原理。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优秀重点不在于他外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功力,也就是内核。
这也是2022年的跨年演讲中罗胖老师提到的一个词,他讲的其中两个关于改行的故事,并说出了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内核。”
什么是内核?中国武术中有句谚语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练功”就是武术家的内核。
当然武术中的内功并不是影视剧中的样子,它跟每个行业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原理原则。
因此在我看来,在《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一故事中,奶酪正是一个人的内核。
那么接下来我要分享的内容,就是关于内核的话题,也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原理。

01. 行为简化之道
今天重点关注的角色是这本书中的嗅嗅和匆匆,提到这两个角色,我就想到了四个字——简化之道。
由于敏感话题,此处省略227个字,详情公众号「李太拽的私家花园」可查看
由此看来,精·兵·简·政,不断简化的是思维结构。
那么回归到《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这个简化之道所对应的角色及其相关联系,正是嗅嗅和匆匆。
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的大脑很简单,但直觉敏锐。这两只小老鼠寻找奶酪的方法很简单:反复尝试。
首先它们是沿着一条道一直跑下去,如果没有找到奶酪,它们会记在心里,同时立马转向新的赛道。第一它们没有走捷径的思维和行为能力,这是由于脑部结构有着天生的局限性。
第二是它们会记住没有奶酪的地方,在每个领域的真正高手中,他们同样善于记住那些自己曾经踩过的坑。
我们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但在这个道理背后,能长一智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02. 习惯决定成败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在书中留下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固定的习惯。
据说故事中的四个小家伙虽然都有着不一样的特质,但它们都很快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也养成了各自的固定习惯。
第一个习惯:随身携带工具。嗅嗅和匆匆每天一如既往的早起,沿着固定路线到达奶酪C站。到达目的地后,它们把跑鞋脱下系在一起,然后挂在脖子上。
关键词:每天,一如既往,早起,挂在脖子上。
每天既是它们持续行动的意思,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当初勤奋的习惯,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不忘初心。早起并不单纯是起得早,而是及时的去行动。
最后是重点,跑鞋代表着什么,嗅嗅与匆匆又为什么将跑鞋挂在脖子上?
我来分享一个真实的习惯养成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伟大的功夫之王李小龙先生开启了他的逆袭之路,所谓越优秀越努力。当时的他为了宣扬中国功夫,时常为了拍电影的事忙得不可开交,可谓日夜操劳,同时还在他家后院开设了弟子班。
他的工作与生活远不止这些,其中有个重要的习惯——阅读&练功。
为此,不管是在拍电影期间,还是教学、参加商业活动时,李小龙常常携带一本书、一支笔和一个练功小物件。」
为什么这里说阅读和练功是一个习惯?
因为对于李小龙本人来说,身心是一体的,所以他提炼出人技合一的人生修炼境界。
答案就出来了,嗅嗅与匆匆的跑鞋就是它们成长路上的工具。
一个真正的终身成长者,不管任何时候,他的身边都有一件打磨自己的工具。
第二个习惯:检查,在它们拥有第一批奶酪之后,每天仍然早就到达奶酪C站,不停地嗅嗅、挠挠,检查情况是否和昨天有所差别,然后他们才坐下来享受奶酪。
关键词:嗅嗅,挠挠。这两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正突出了它们两个角色的特质,并且它们用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付出,把自己这个基本特质打造成了人生路上成长的利器。
古人说: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
嗅嗅与匆匆的特质原本就不起眼,没有被人在乎过,这相当于利器藏在他人的眼皮子底下。
并且也保持着行动,当遇到特殊变故时,它们也才能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

03. 接纳与包容
说到纳你会想到什么?
接纳=接受=人之所欲施之于己?
在心理学上,接纳是指在面对周围事物包括自己时,你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接纳意味着我们愿意看到人、事、物本来的样貌。
因此,接纳并不代表举双手赞同,更不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接受现实”。
此时我们再次回顾《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故事,当故事快结尾的时候,对于另一个角色唧唧来说,也是它东山再起的时候,它的人生也真正的到达了巅峰。
唧唧刚开始发现了奶酪N站时,一副呆呆的表情,它甚至 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以为是自己的幻觉。就在这时它发现老朋友嗅嗅和匆匆也在这里。
这时嗅嗅向唧唧点头以表欢迎,而匆匆也向它挥了挥手。
此处我同样发现了两个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第一是志同不必道合,嗅嗅、匆匆与唧唧同是为了寻找奶酪,却因性格习惯等因素没能一起拼搏。而当它们重新相逢时,依然能坦诚相待,这便是第二点,接纳与包容。这就是在简单思维下,两种不同性格的相处之道。
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今年回到故乡,我重温了我们老一辈之间的相处之道。他们哪有什么灵魂契合、哪有什么三观一致的的观念呀!但为何他们大多能携手走过风雨中的大半生呢?
比如我姑姑一家,比如我老师一家等等,他们大多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行为表达模式。有时你会发现他们虽然说着同一个方言,吃着同一锅饭菜,睡在同一个房间,许多时候却不知道对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他们那一代,有一个思想特别先进的家庭特别少,那得在我们老师那样的知识分子中才有一部分。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可以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在吵吵闹闹中相互鼓励,在勤勤恳恳中相互调笑,他们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简单,人生也是。
这就是接纳的力量,是包容的力量,他们并不懂,但是他们在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