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4——关联:李叫兽们构建认知体系的“暗箱”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4——关联:李叫兽们构建认知体系的“暗箱”

作者: 朝挖夕锄书香满屋 | 来源:发表于2023-10-05 12:09 被阅读0次

    读《认知觉醒》这本神作之前的我,给接触过的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往往是:

    “哇塞,你看书怎么这么认真呢?能不能讲讲你是怎么做到的呀?”

    我常常会翻出笔记和导图,当个忠实的“知识搬运工”,但讲过之后自己能记住的不多,能用的更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很简单:在书上标注重点、记笔记、画导图的读书方式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事实上,大脑记忆靠的是将新知和已知联系起来。

    也就是我今天写下的主题——关联,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金钥匙”,把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联系网,最终构建起认知体系。

    何为关联?

    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一书中把“关联”称为高手的“暗箱”,是他们学习的“秘密武器”。

    用大白话下个定义:关联就是将两个事物联系起来

    比如复利效应可以和滚雪球效应联系起来理解,开始增长缓慢但过了拐点后获得优势,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有句谚语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描述的就是关联的场景。

    好比我们在一座房子周围修了很多条路,每一条路都能到达房子那里。

    即使其中有一两条路走不通,我们也能通过其他的路到达房子。

    罗胖把这种关联称为“缝接”,他说过:“真正的学习就像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他每天要求自己写五篇阅读心得,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一书中写道:“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P107

    《认知觉醒》

    我从这段话中醒悟过来:以前的我并没有意识到新学习的知识本身是孤立的,若是它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多久。

    所以我记不住、用不上一点也不奇怪了!

    为何建立关联?

    《生活中的经济学——发现你内心的经济学家》一书的作者泰勒·考文读书的过程与众不同:

    一次,考文带着一大摞新书在机场等飞机起飞,他一边翻书一边跟记者聊天,2小时过去了,飞机快起飞了,考文也翻得差不多了。

    他留下一两本,把剩下的书都丢给了记者,说:"你要感兴趣你就拿走,你要不感兴趣就直接扔了吧。"

    在考文看来,只有真正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才对自己有用。

    换句话说:事不关己,不关联!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一本书再好,如果与我自身的已知无法关联,就是花再多的功夫也无济于事。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或是书中所有的内容都读完。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周岭

    纯的“知识搬运”等于照搬照抄作者的观点,知识点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关联,换句话说:复制作者的大脑是没有意义的

    而学会从“与我有关、对我有用”的角度“搬运知识”,等于把作者的观点和自身已有的旧知联系起来,提炼出自己的理解,把知识牢牢地缝接在一起,想忘记都很难!

    《洋葱阅读法》

    比如我在《学习之道》一书中看到“组块”的概念,想起《刻意练习》书上提到的“心理表征”,它们本质上说的一回事儿:

    这是大脑的两个或多个神经元细胞建立连接并形成强关联的过程,当神经回路或者神经网络变得稳固时,知识之间的联系也逐渐紧密。

    就好比有很多房子通过无数条路相互连接,可以形成村落、城市。

    这张知识的“交通网”越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和创意就会越厉害!(《认知觉醒》青少版)

    怎么建立关联?

    只有那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很难被忘记,李叫兽是这方面的最佳典范!

    小米老师——李叫兽:我是如何搭建知识体系的?

    他说,每学到一个知识,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下:

    1还有哪些产品/案例/现象/事物也在使用这个知识,找3-5个。

    2这个知识如何能应用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产品/案例/现象/事物上,找3-5个。

    3这个知识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这3点都能让大脑和知识之间建立链接:

    第1点是归纳,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2点是演绎,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第3点是深入,尝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他说:“构建庞大的知识网络并不是要单纯多看书多接触世界就行了,而是要有‘好奇心’,总是想建立联系,想用知识提升现在的工作,想问‘为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在看书时,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联系,把学到的知识和自身关联起来,以求改进。

    这样日积月累后,知识体系自然会浮现出来!

    1、多阅读

    《认知觉醒》一书写道:“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连接紧密。为了留住它,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这种连接越多越好。”

    也就是说,在阅读时我们如果对一个知识点产生了触动,要思考一下能否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标准:

    ①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缝接

    ②要用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提取不了的说明距离自己的真实需求很远

    ③在生活中可以经常实践,阅读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

    《认知觉醒》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视角阅读时,所有触动我们的新知识都会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养料”,还能过滤掉那些看似很有道理,但与我们联系不紧密、甚至用不上的知识,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与质量。

    2、多思考

    李睿秋在《打开心智》里面提到过:“知识的储存其实应该和大脑一样,是一张庞大的、可以随处调用和连接的网络。

    我的理解:大脑是通过联系来保存记忆、调取信息的。

    构建知识体系的本质,就是使信息之间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张详细的知识网络图

    从这点出发,阅读时我们就要更多地去思考知识之间的连接。

    当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要像李叫兽一样思考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的现象解释,找到的联系越多越好。

    尤其是发现某个片断好像遇到过,就要进行相应的联系,把当下碰到的内容与过去的所知连接起来。

    比如在《认知觉醒》一书中读到“关联”的神奇作用后,我就停下来思考:

    这个知识点我以前在哪儿看到过?

    原来《认知天性》、《刻意练习》、《卡片笔记写作法》、《好好思考》、《打开心智》、《洋葱阅读法》等书上都有它的踪影。

    以前的我不会留意这些相似之处的存在,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关联带来的好处了。

    现在的我会停下阅读,仔细思考不同的书里所讲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让我对关联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知!

    比如脑科学研究证明,当我在思考时,就能刺激大脑长出新的神经元突触。

    这个神经突触就会把大脑和你思考的东西联系起来。

    人思考得越久,这个神经元链接(突触)就越强。

    《学习之道》

    这样以后再遇到相关问题,大脑就会下意识地帮我把新信息和旧信息联系到一起,我就能“想起来”,而且越想越多!

    李笑来有句话我一直记在脑中:这个道理还能用在哪儿呢

    学到一个知识点,就主动把它关联到别处,找的关联越多越好,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刻!

    因为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记忆只是思考的痕迹

    真正有效的阅读最终都要归结到大脑构建的一张知识网络里,每个知识点的位置、跟哪些其他节点有联系,才是最重要的!

    3、多写作

    周岭老师说:“我时常也鼓励人们写作。因为单纯阅读时,人容易满足于获取新知识,而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

    就像此刻的我正在把所学所知关联起来,用文字表达我当下对“关联”两个字的理解,打个比方:

    我正在调动自己大脑中的千军万马把原本松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网,并且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我自己的新认知。

    我意识到写下来的重要性,它背后的原理之一就在于把大脑中原本模糊不清的想法挖出来,在我的笔下不断相互交织在一起,甚至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想法,使我的思维过程变得越发精确有序。

    而我在整理“关联”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对它的细节感知越发精细,比如:

    我理解了卡片笔记的“想法集群”和集装箱货运之间的联系,它们都是利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产生群聚效应,因为“越简单的想法往往越具有越强大的效果”——正如关联的作用一样!

    4、多行动

    《认知觉醒》书上有句话改变了我的认知:“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级方法”。P121

    我意识到要把一个知识点真正学透,必须在行动上发生改变,才能在大脑内留下牢固的链接!

    特别是学到一个新知识,要找到相关联的事情动手练一练,具体来说有三步——

    ①模仿:先听话照做一遍

    ②尝试:熟悉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③改进:原来我这样做,接下来我试试

    举个例子:我读了《洋葱阅读法》之后,对“碎片化主题阅读”特别感兴趣!

    第一步,确定话题,想在短时间内打通“内卷”这个概念

    第二步,收集文章,到公众号里搜索热门文章,导入腾讯文档

    第三步,集中阅读,分类整理好笔记

    第四步,搭建框架,提炼素材,写作输出

    当我把这一个完整流程走下来后,我对碎片化阅读有了新的认知,从此我学会了一个把知识“零存整存”的方法,解决了如何把碎片知识关联起来,变成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我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把这种阅读方式和深度阅读结合起来使用,效果出奇地好!

    比如我要打通一个核心概念如“临界知识”,光看《好好学习》很难理解,那就到知乎、公众号上去集中阅读,把相关文章浏览一遍,加深我对它的认知。而后我再把“临界知识”和思维模型关联起来打通,帮助我内化了这个概念!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一书中提到过一个“行动抽屉”的方法也可参考一下:

    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一种知识,那你在保存资料的时候就不能原封不动地保存,而是要把资料再加工——未来怎么用,现在怎么保存。”

    也就是说,把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场景绑定在一起,不仅能增加对已有知识的新认识,同时变换场景后,还会顺便让我们学习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对构建我们的知识关系网大有裨益P117

    比如我做读书笔记,从记录书中的知识点转变为思考“未来我要怎么用”。

    我要把读到的《认知觉醒》作为选题写一篇文章分享出去,书中哪个观点或故事最值得讲给友友们听?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都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明确知道自己接下来要用什么知识,所以看书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给自己建立了不同的“行动抽屉”资料夹,比如今天写的这篇文章就来自于“关联知识要用的资料”。

    最后的话

    《认知觉醒》书上提到:“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在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学习可以说就是掌握事物关联性的过程,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把之前各自独立的信息在脑中关联起来

    换言之:“无关联,不学习!”

    这六个字就是让大脑变得聪明、快速提升能力的那条捷径!

    如果你所学的知识之间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

    那么我要恭喜你,因为你也掌握了高手学习的神秘“暗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觉醒》读书笔记4——关联:李叫兽们构建认知体系的“暗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pu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