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生活家
520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520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作者: 6975a7fbde0a | 来源:发表于2017-05-21 16:55 被阅读30次

    这周还是写写有关孩子的话题。

    上一周最触动我的文章是上海家长公众号的一篇《写在幼升小失利后:多年以后,请你自己还击》,以前就看过类似专题调查的文章,身边同事同学茶余饭后也聊了不少北京,上海小朋友们的呕血经历,但看到一个7岁的孩子,在没能挤进心仪小学7%的录取率名额而承受着不得不承受的外界和心理压力时,还是让人心里抑制不住的难受。

    520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紧接着,手残一样的打开前几周很热的魔都小升初,幼升小民办各校面试真题汇总。招生的花样完全不亚于MBA,EMB的面试,由于孩子多,基本上面试都采取的是群面的形式,英语,逻辑,语文还有压力测试;这还不包括全面考查家长的各种测试。总体上讲,现在的选择还是更多样化了,除了公立学校,还有民办私立学校,还可以移民或进行海外求学。在我地孩子还没有进入”角斗场“ 进行残酷PK前,我必须捋清思路,孩子该怎么养?

    养孩子,先培养自己

    自从我的两个孩子同时出生,我的生活直接进入了724(7天24小时)的开挂模式,直到重新恢复上班,每天才挪出9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个人时间骤然变少,却直接促使了我无限制的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需求。必须找到更加有效个人成长的方法论,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才有更好的能力和力量去影响我的孩子,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打怪兽,迈门槛(心理层面的)。

    各种书籍,各种专家讲座的不断洗脑,从怀孕看到现在,得到很多国内外的育儿观念。真心希望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养育下一代。但养孩子不是做习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固定的。而更适应应试教育模式的80后一代,我们自身就身就带着局限性思维的缺陷,这是带有时代特点的,无法逾越的刻在我们成长经历里的。

    近些年,脑科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崇,自婴儿起我们的大脑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家长相对固化的理念和认知会不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如何才是顺应孩子自身特点的培养?什么方式的教育方式才能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像我们这代人一样,学校教育的目的基本就是考试,上好学校找好工作。知道多年后才辗转靠互联网学习的福利才逐渐重新发现了自发学习,提高认知水平,接受更清晰概念,迭代更好方法论的进阶方式。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做到了的牛人推荐的方式,比如元认知能力,注意力,孩子的一生是长跑而不是百米赛这样的论点和解析其实和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很多特质完全吻合,孩子就带着很好的认知世界的好奇人和自然赋予的“玩的研究”方式来到这个世界,反而是家长甚至是老师后期的引导方式限制和禁锢了孩子有意的探索。

    从下图可以看出一个婴儿时期孩子的探索过程。非常直观,包括孩子成长过程中即使类似拿勺子吃饭之类的尝试,都带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而我们却总在用我们的经验在调试影响他们,孜孜不倦,苦口婆心。但孩子真的需要我们全部的经验吗?学习到底是怎样的,以什么样的方式是更适合他们的?

    520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以下是乔治•E •海因教授关于教育理论的示意图:

    520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从中你可以看到,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知识理论(知识需要学习者从外部认知和发现,还是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出来的)和学习理论(大脑是主动被知识重塑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两个坐标的不同论点,知识/学习方式被划分成了四个象限。

    传授知识恐怕是很多家庭和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方式,条件反射是并不在意孩子是否理解学习内容而是通过奖励去鼓励学习行为;而探索学习和建构主义简单来说就针对人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工业化机械式输入。举个形象的例子,你希望你的孩子的大脑是一个仓库,可以尽可能多的存储知识,还是一个机械加工厂,基于简单的按钮式输入,就可以输出一些固定的输出;还是一个通过个人喜好和优势构建出来的自有知识体系,可以针对问题自主思考输出的大脑?很幸运,我们身处和即将迎来的时代,将是第三种大脑的时代。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意味着作为家长,我们脱离了方向不清的焦虑,并有可能成为找到有效方式支持我们孩子的清醒的人。

    我个人接收到的好的理念和个人方法论,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式来传递给我的孩子是一段时间里一致萦绕在我脑子里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还是没有单一固定的模式是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只有不断思考,尝试,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尝试。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心得:

    别怕

    头胎就是两个,还是男女混搭,作为新手妈妈我曾经非常害怕。怕没有能力把孩子们带好,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已经渐入佳境了,给予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陈默和张旎,有空大家可以去听听她们的分享。当然其他妈妈的实践经验也帮我解决了很多燃眉之急,每次尝试的小小成功,都可以给予我正面的鼓励,现在多数时候还可以比较淡定的处理和孩子相关的各种事务。对于类似开头提到的容易引起家长焦虑的“大事”,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角色是孩子们的后盾,我不需要代替他们。我焦虑,他们就更不知道怎么办了!

    520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别懒

    有家人帮忙,虽然不像全职妈妈那样724全部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但晚上和周末带孩子,每天下班没有任何调节活动的生活还是非常考验人的。即使累,也不要懒。不要把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留给照顾孩子起居的祖辈或是托班老师。必要肯花时间去了解他们,孩子很小,但2岁以后他们已经不再是只会哭闹和呀呀学语,简单模仿重复的婴儿了,孩子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父母的倾听。每天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每天都要在一起说话,玩一会,哪怕是30分钟。

    别傻

    别用别人的焦虑里扰乱自己的心绪,在自己家庭的能力范围内做出选择就好。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名师名校,更重要是家庭,是理解支持他们的父母。老师可以有很多,但父母只有一个,没有人可以比你更爱你的孩子。

    这里特别有体会的是一种娃叫“别人的娃”,邻居比我们只大20天的小明已经会骑滑板车了,我们的娃怎么还是东跑西颠的看花看草?托班的AMY饭吃的不要太好,我们家的怎么孩子喂?

    别人的娃,会给成年人带来压力,这些无来由的压力又会转嫁到我们的孩子身上。每个人都不一样,还是多关心关心自己家的娃吧。在此推荐多彩光谱理论,有空看看,对个体的差异又更进一层认知。

    别急

    人人都知道孩子要慢慢长大,要有耐心,但是我们全家偏偏都是急性子,很遗憾,这样也影响到了我的孩子,有时候急躁会下意思的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之中。这就是孩子是我们的影子,我们的言行无论好坏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当然,两年间孩子们给了我们各种“磨”的机会,渐渐的也就从容了许多,一个12个月月龄孩子不会的事情,很可能在第13个月的第一周就自然掌握了。要不怎么很多二胎妈妈就比一胎时从容很多。就是这个“磨“字,耐心总会磨出来。

    孩子哭闹时,更是急,升级为父母,进入同龄家长圈,交流过后,才知道,不是只有我家的孩子有起床气,黄昏闹。无缘无故的情绪宣泄,到底是我们没有找到这个发泄背后的原因,还是孩子是在故意试探我们的底线?还是通过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来判断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所谓的无理取闹。情绪的表达是合情合理的,但无论如何,不要恶语相向,但是要不要让他们冷静一下?不要离开视线的距离,让情绪释放,但是不要过度安慰或责骂。如果情绪发泄完毕,找一个小台阶,进行下一个正常的活动;如果情绪进一步失控,要安慰他,这是后内心是最脆弱的。

    另外解决问题的时机和方法,闹情绪的时候一般都不是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时机,先平复情绪,之后再找合适机会和孩子一起解决情绪背后的原因,一定有一个原因让孩子做出相对应的表现,但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的孩子如何准确锁定这个原因,又如何让孩子能够了解如何处理情绪,屡试不爽的方法是角色扮演。这里有个自己总结的小贴士,即角色扮演中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女孩子更喜欢处理关系问题,所以女孩子很容易被带入角色扮演的虚拟情景;而男孩的方式会不太一样,他要先参与进来,然后才能按剧情展开。有时候他不会直接参与,而是在一边偷偷的在听,再看,多数时候男孩子喜欢问问题,而不是坐在玩具旁边扮演。

    别走开

    孩子皮起来真心想揍,特别是无缘由哭闹的时候,真相走开,安静一下。但越是这个时候就越是要包容他们,和他们在一起。要不厌其烦的通过一切方式,亲自展示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危机时刻,焦虑事件发生时,我们的心态表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家长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最佳的时机。父母个人成长的经验通过身体力行是最简单有效的传递方式,孩子看就好了,你不用使用各种他们也许无法理解的言语去做过多的解释。加以时日,身体力行,不断尝试的红利自然会显现。

    520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目前我的方法就是这样简单反向总结的5别,为什么不正面列举,这是从一开始我给自己订立的原则,即多元化吸取提炼适合我孩子的养育方式,只要不做错的事情就很好,很难找到不需要前提条件和个案判断的对的方法来直接借鉴。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开放心态,不断接收新认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20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qv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