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听课笔记4:田耳:用结构吸引读者的四个要点

“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听课笔记4:田耳:用结构吸引读者的四个要点

作者: 椰岛晓露 | 来源:发表于2023-05-15 06:35 被阅读0次

                                      (2023年5月15日)

        今天开始分享的主题是怎样搭建故事结构。我是个作家,一九九九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小说三百多万字。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人民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评论家对我有一个叫统一的评价,就是会讲故事。恰好我在大学里教的也是讲故事。讲故事和教别人讲故事,差不多就是我工作的全部内容。最近几年我在大学的戏剧影视系教专业硕士研究生,我发现一个明摆的事实,他们之前听过数百节作文课,但是基本不会讲故事,在写作中有很多障碍。我结合我自己的故事创作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下怎样搭建故事结构,讲讲小说或者说故事中结构和叙事的相关问题。说到故事,每个人似乎都不陌生。我们每天都接触故事,故事无处不在,我们甚至就生活在故事之中。但当我真正问故事是什么,大多数人却不得要领,比如什么是故事,如何讲故事?好故事和坏故事的差别何在?好故事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秘密又是什么?故事,其实在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体制,但给一个明确的定义似乎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去各种词典和故事写作教材里查找对故事的定义,我们大概知道可以这样描述故事,它是一个完整的叙述单元,有始有终,中间包含一段串联首尾的发展过程。你的是它提示我们结构对故事的重要性,既然故事是一个完整的叙述单元,那它必然有结构弄清故事的结构,这才是重中之重。说白了,只有把握好故事的结构,我们才能准确的分析一个故事,从中分辨故事成色的好坏,并进一步绘制故事可以吸引人的秘密。

      第一个要点,就是什么是故事的基本结构?关于故事的结构,小说,戏剧电影和故事写作教材里的论述大同小异。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故事通常分为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四部分;电影故事中通常划分为建制、对抗、结局三部分;对于创意写作体系有本书叫《故事工程》,分布局、反应、进攻、解决。故事至少有三部分,分细一点只有四部分,我将故事的基本结构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我们具体拆解下这四个部分,“起”是说故事起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故事,这里的矛盾是泛指,也就是说有冲突陷入困境,人物性格有缺陷,总之要与日常事务与行为不太一样,给人以新鲜感。“承”是对起业必然也必要的延续,故事起于矛盾等于我们找到了一个叙述的起点,把这个点展开并延续一个点,才成为一条线段,有了线就有了方向,一个故事开始形成自己的逻辑。“转”就是根据“起”和“承”,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合”就是对问题的解决。郭德纲讲过的段子:大哥把小弟叫进来问他,一加一等于几,小弟张口答二;大哥接着问,二加二呢?这也难不倒小弟, 他说是四;大哥说你知道的太多了,然后掏出枪把小弟打死。段子虽短,里面却包含了故事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四部分一应俱全,相当清晰,它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很吸引人。

      第二个要点,构建故事逻辑,让读者主动思考故事。怎样吸引读者?结合我们讲的故事,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就是说故事的前半段是“起”和“承”,它们是个人的创作,构建故事背景,形成故事逻辑。如果这个故事逻辑有效,读者就会参与思考。故事必须有矛盾。上面的段子,两个成年人问几加几得多少当然不正常,矛盾虽小,作为听众我们马上感觉到不对,大哥怎么能这么问小弟呢,然后就会判断出大哥可能在找小弟的麻烦,我们只要听出来故事开头隐含有矛盾,注意力往往就被抓住了。如果大哥问小弟外面的天气怎么样,或者问早饭弄好了没有,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不起来,因为这是非常正常的生活细节,没有意外。现在媒体这么发达,资讯满天飞,故事无穷无尽,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变得极为薄弱,一个故事不能在第一时间抓人,人们就会关注别人。大哥肯定在找麻烦,两个发问就是两个点串联成一条线,有效地形成了物质的逻辑方向,一切便从偶然指向必然。听到这里,我们会想到大哥肯定在找麻烦,那到底有多大麻烦。故事的“转”接下来,大哥又说你知道的太多了,我们一听知道这话我会难受,说出来大哥必然有相应的行动,这就是故事的“转”,承上启下,大哥连发两问,小弟都答出来,大哥认为小弟知道的太多,显然是对前两次问答做一个总结,同时又遇事之后还有必然的行动,我说的“转”并不是转折之意,只是表明它位于一个故事的腰部。如果拿一道题目做笔,“起”和“承”相当于题干,“转”是由题干引出的具体发问,再往后和自然就是对这一发问的解答。大哥掏出枪打死小弟,一个意外又并不意外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小弟要遭殃,果然就被杀身亡,这是故事所有结尾方式中最严重的一种段子,为什么要这么编?为什么一定要小弟去死呢?这又隐含了这个段子编撰者的一种技术处理。

      第三个要点,创作者与读者是博弈关系,结尾一定要超出期待。故事的前半段是“起”和“成”,故事的后半段是“转“”和“合”。故事的后半段其实是创作者与读者的博弈。故事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永恒的博弈关系,所以创作者给出的结尾必须高于读者。强大的作者,必须有完美的结果。优秀的故事作品必须有完美的结尾,成功征服观众和读者。故事的前半部分“起”和“成”的功能是形成一个故事的内在的逻辑,如果逻辑有效的建立起来,听众就会被成功地俘获,即所谓听进去了。逻辑不成立或者逻辑不清晰,听众一头雾水,当然就听不进去,至少在故事的前半期,观众或读者必须完成从被动阅读到主动参与的转换。主动参与其实也就是说他们也会自动的往下编撰故事,进入一种创作的状态,这是头脑中一种必然机制。观乐弄明白了故事逻辑,头脑就会主动创作,以自己的编纂对比已有的结局。现在许多读者已成为创作型读者,观众成为编剧型观众,大量的阅读、观片是他们也有编故事的记录。为什么很多小说会烂尾?为什么很多电视剧一开始吸引人后面屡遭吐槽并被弃剧,正是读者和观众认为故事创作者的编撰达不到预期,这和观众随时都在PK故事创作者,所以说故事的创作者与观众读者之间绝不是平等关系,而是存在一种永恒的博弈关系。在故事的开头,创作者必须有效地吸引观众和读者,而在故事结尾,创作者又必须一次一次征服观众、读者。吸引并不难,掌握一定的技巧就达得到,征服并不易,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很难压服许多人的智慧。观众和读者也不需要平等。在故事的讲述领域,他们需要强大的征服者,一次一次被吸引,等到故事结尾,又一次一次折服,期待下一次阅读观赏故事如何。结尾有时也是有技巧的,纵使不能征服,至少不能让观众和读者失望,即使不能胜,至少也不呢失败。大哥掏枪打死小弟,这是结尾的各种可能性中最严重的一种,我们将其称之为加重,加重并不是技术含量高的结尾方式,甚至会显得有些笨拙,但又极为有效,它相当于围棋中的执黑先行,故事创作者利用自己微弱的主动权,抢先把最严重的后果抛出来,把天聊死。这个段子的结尾听众也能想到,但郭德纲有权利率先讲出来,我们一听,确实不能绕过这个最严重的后果。想到更严重的后果,内心就只能接受。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找一个复杂的故事。分析电影《霸王别姬》这也是中国电影里故事讲的极好的一部。我们只分析主线故事,标题里已经明示霸王别姬故事里有两个主角:霸王和虞姬,对应电影里的段小楼和程。蝶衣故事很长,我把它概括为4个大的情节段落:兄弟情深、反目成仇、劫后重逢、霸王别姬。第一部分是兄弟情深。小石头小豆子在戏班子里相依为命,感情太深,以至于唱旦角的小豆子爱上了师兄小石头。第二部分是反目成仇。师弟有情,师兄娶了老婆,彼此因爱生恨,又因身处乱世命不由己,两人的嫌隙越来越大,直到史无前例的岁月导致了段小楼妻子孙菊仙自杀,这个故事的“起”“承”阶段和前面郭德纲那个段子不同,段子开头,将之称为“顺承”,但在《霸王别姬》里“”起”于兄弟情深,“承”的却是反目成仇,而且情与仇都走向极致,情结先是上到高峰,接下来又掉入低谷,这属于“反承”。什么是“反承”呢?故事由起承转合组成。“起”与“承”关系有两种:“顺承”与“反承。”“顺承”就是沿着“起”的方向顺然延续。“反承”就是沿着“起”的反方向延续。两种“承”同样有效地建立起故事的逻辑方向。第三部分是劫后重逢,《霸王别姬》里面师兄弟两人虽然分开,都是善良而深情的,分开以后必有复合。第四部分是霸王别姬。这个复合非常明显的存在,于故事逻辑线上,观众都能感受到,而且有预感在整个故事悲情的气氛里面,最后的复合不可能是一出喜剧。果然故事的最后是兄弟再次同台唱一出《霸王别姬》,这个片名昭示了一切人物是两个最重要的动作是别。离别最严重的离别是什么,当然,只能是永别,是死亡于是程。蝶衣在舞台上抽出真剑,自刎入戏,合一永别于霸王,以死结尾,当然又是一种加重处理,我们用结构来分析霸王别姬,也许你会失望,这么复杂的故事,抽丝剥茧以后,结构上竟然这么简单。

      第四个要点,用四句话训练法找到故事的基本结构。我本人在阅读时有一个四句话训练法,正是用来训练和学习找到故事的基本结构。这个方法就是每当我看到一个结构完整的单一故事,都会用四句话归纳出来,四句话正好是对应故事的“起承转合”。如果归纳不下来,可能你面对的是一个复合的故事,或者没有掌握方法。举个例子,我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用网句话概括就是:于新亮想把哑巴妹妹介绍给警察老黄,但哑巴已与钢渣相恋,钢渣为帮助哑巴以身试法抢车,杀死了哑巴的哥哥于新亮,钢渣请求老黄大年三十替他去看看哑巴,除夕夜哑巴等待着钢渣的到来,赴约的老黄徘徊在屋外,不知如何是好。只要是单一的故事,或者找准一个故事主线,要想坚持,必须得将这种方法形成习惯,有效的归纳自己看到的故事,准确的将其归纳,从中寻找到快乐。四句话训练法的逆过程,有了一个故事的基本构思,首先用四句话清晰地记录下来,在适时将四句话拓展成梗概,梗概阶段可以反复修改,成型以后按自己需要创作,成为相应的故事类型,至少在故事层面不会出现大的纰漏。知道了故事的基本结构,除了用来分析别人的故事能否应用于自己的创作。我有一篇短篇小说《金刚四拿》,讲述乡村青年罗回拿在现在凑不够人数抬棺的年代,怎么有效地组织了一次抬棺送葬的故事。小说中的“金刚”指的是农村在葬礼上抬棺的壮汉,以前农村的丧葬是很隆重的。抬棺材由村里最强壮的汉子担任。我这个故事严格按照“起承转合”来编排,“起”就是主人公罗四拿打小的愿望和别人不一样,就想让自己变得强壮,成为村里抬棺的金刚;“承”就是等罗四拿长大有了力气,村里年轻人都去打工了,再有人死,凑不足八个人抬棺,只能用拖拉机运走;“转”就是罗四拿实现不了理想,很苦闷,到处跟人说,人死被拖拉机拖走没有尊严,不如以前有八大金刚抬棺体面,结果一个老者被罗四拿说动了,打算在过年时候死去,这样凑得足抬棺的人,可以让丧事体面一点。但一个人若不是自杀,哪能想哪时死就哪时死。这个老人努力了以后,死的时间点不对。前三个部分起于罗四拿想抬棺,等他成年,抬棺这事儿本身没有了。“转”,罗四拿面临一个具体问题:一个老人的死被认为和他有关,他有义务解决故事。如果我写罗四拿花钱雇来七个人,一块把棺材抬上山,所有读者看后都会骂我。故事的第四部分,我这样处理,罗四拿没有雇人,而是改良了抬棺的抬杠,把八人抬棺变成十六人,抬人数增加,礼仪更隆重。村里没有壮劳力,一般的劳力两人顶一,故事完成的关键其实是一道极简单的算术题。我想到这个结尾其实前后用了几年时间,那几年里故事前面的部分就是素材,题目搁在电脑里,我也曾想到别的解决方法,但最后都放弃了,直到这个想法这个结尾出现,我知道这个故事终于完成,一篇小说可以动笔了。小说《金刚四拿》写出来,入选当年各种排行榜,也获得了郁达夫奖。严格按照“起承转合”这步骤来完成,虽然有点笨,但我心里非常明白这么做是有效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听课笔记4:田耳:用结构吸引读者的四个要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rm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