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公众号《Motel》,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哦⊙∀⊙!
1.《基因组》
出于想深入认识自己的目的,我买了这本科普书,大多数人对科普书的印象就是:无趣,让人想睡觉。但这本科普书我觉得读起来挺生动的,可能是因为它的内容与我们息息相关。
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我们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是决定我们性别的性染色体。作者根据这23对染色体对应的人类本性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分为23个章节来叙述。读起来就像钻进自己身体了解自己一样。
我三个月前看的这本书,到现在还能记得的是书中关于同性恋的一些内容。书中讲到:同性恋者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X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一个叫作Xq28的基因,是这一基因决定了人们在性指向的同性恋。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同性恋是由文化和心理因素造成的,但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写在此处是想给大家科普一下,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同性恋,基因组合的随机性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89519/4826b44e7f85d89e.jpg)
2.《夏日终曲》
前年斩获很多奖项的电影《call me by you name》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拍的。我当时看了电影后就想找书来看,电影拍得很美,许多场景就是我心中理想的夏天的样子。今年去逛书店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这本书就买了。
看了书后不得不感慨作者太会描写心理活动了,每一句话都是阴郁浪漫的。把少年心中的每一个隐喻用文字生动形象却又不失浪漫的描述了出来。读到对景物和场景的描述就像自己也去到了意大利的夏天一样,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意大利的夏天向往至极。
作者是这样描述再说吧的:再说吧是句冷飕飕的告别,给人一记重击撞开所有欧洲甜腻的雅致。再说吧总是为原本温暖、亲密无间的时刻留下刺激的余味,再说吧不让事情好好结束或渐渐消失,而是戛然而止。
我相信仅仅通过感受这一小段文字你也能想到作者有多么擅长用形象优雅的文字描述心里的每一帧活动。
3.《活着为了讲述》
这是马尔克斯亲自执笔写的自传体小说。我自己很喜欢读自传体一类的小说,因为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这样一个人,想去深究背后的原因。我一直都很想做一个采访类的记者。读完以后你能更深入的了解到马尔克斯的经历以及他的一些小说的创作背景。
书中你能了解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原型——他的父母。《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的原型是外祖父家所在的小镇。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马尔克斯本打算写三册的,遗憾的是写完第一册他就去世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以后我真的很想马尔克斯还在世,这样说不定就能读到剩下的两册。
4.《流言》
这本是张爱玲的随笔散文集。大多数人知道张爱玲可能还是因为她的小说,她的小说我几乎也都读过,但因为她的小说几乎都是一个类型的,写的都是那个时代下不同阶级的爱情,所以对她的认知会不自觉的有个框来限住。但读了她的散文以后才不得不感叹她的文字功底,除去故事性外她依旧能写得淋漓尽致,用简短的话语道出深重的现实。书中太多自然金句了。下面几句是我摘录从文中摘录的。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往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
“好的艺术原该唤起观众各个人的创造性,给人的不应当是纯粹被动的欣赏”
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我也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会更了解她以及她和胡兰成那段恋情。借用豆瓣短评上的一句话:她的人生,一面是流言,一面是传奇。
庆山的《夏摩山谷》、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也是我今年读到的我觉得不错的书,有时间的话都可以找来看看,多读书总是没错的。
好书太多了,我的知识土地也很贫瘠,有的时候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大家都好好利用时间学习新知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