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传于今的《论语》,毕竟是千年流传,其中的字、句解释,彼时、此时有所变化,也属正常,由此某些章节的说法,也会存在一定分歧。如壅也篇第六:
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我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是至今通行的解释,可堂堂一个师长,做了什么不守道之事,竟然被学生逼得对天,发出毒誓?!至于吗?!可能吗?!
因而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对此段别有新论:
孔子见南子,是事实;子路不大高兴也是事实;孔子也的确赌咒发誓(矢之)。那么赌什么咒呢?问题在下面这句:“予所否者”,孔子告诉子路,(你们的看法不对的),我所之以否定的。这里要千万注意,古人说:“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是流言。”又说:“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这就是人言可畏。又“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情世故要通达,凡事要问心无愧,旁人背后怎么说,不要管他,只问自己。所以孔子是说,你们看法和我的看法不一样,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便不需要与他来往。
我们再看南子,是不是那种“天厌之”的人呢?
查卫国的历史,南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不过长得漂亮,卫灵公非常迷恋她,如此而已!而且当时,与天下诸国于政治上比较,卫国还算好的。孔子周游列国,流落他方的时候,也是在卫国住得最久,卫君在卫护他,南子也在卫护他,卫国的大臣, 蘧伯玉这班人也在卫护他。所以孔子说,你们不要听到人家胡说八道,就相信了。“谣言止于智者”,有聪明有智慧的人,一听到,就知道是真的或是假的。我所认为不对的,不像你们的看法,如果真有罪大恶极的人,天意都会厌弃他,何况人呢?你们对于南子,用不着这样不高兴。这节的意思,如此而已。我们绝不能照旧的解释,把孔子说成像孩子偷了嘴,怕大人打那样,哪有这种事,这是三家村学究们的见解。
南先生的以上论述,或许仍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至于孔子见南子的前后,司马迁于《 史记 •孔子世家》中有段记载:
卫灵公的夫人名叫南子,派了人去对孔子说:“各国的宾客,只要有意和我们国君攀交情的,必定会来见我们夫人;我们夫人愿意见你。”孔子托言推辞,告罪一番,最后还是不得已去见了。会见时,夫人站在葛细布做的帷幕里面,孔子进了门,向北拱手行礼,夫人在帷幕里面回拜答礼,身上的佩玉首饰触发清脆的响声。事后孔子说:“我一向是不想去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就很严正地发誓道:“我要不是因存着得君行道的一点希望,才不得已去回见她的话,天一定厌弃我!天一定厌弃我!”(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当然在这段话的解释中,仍沿用了通行的夫子发誓这一说法,只是通过司马迁的描绘,双方见面场景中的点滴,便可以知道,孔子与南子双方的见面,既正大光明,又严守礼节。
如此公开、遵礼的活动,居然惹出子路的不快,竟然会让老夫子,急赤白脸、气急败坏的发誓赌咒?!不太理解,所以说,个人以为,南先生的看法,好像更有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