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曲黎敏精讲的《黄帝内经》,里面有对原文“故风者,百病之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的讲解。
书中提到唯有心清意静,人才少的病。因为心里清静,就身心若一,也就是身和心是浑然一体的。若不清静,就是身心不一,身心不一会怎样?比如我心里有事,气血一急,就都拥堵到心,体表就虚了,体表一虚,风邪就进来了。这也叫“没有内急不感外寒”,内急与外寒相搏,人就会因为着急而重病,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很多。
这段话让我反观到自己最近的一种状态,似乎找到了一个理论依据。前几天,因为家里发生重大变故,几天之内坐飞机来回,身体上的疲惫姑且尚能坚持,心里的难受才是很耗神的。
回来后,依旧会不时想起来,不能一下子从中抽离出来,情绪比正常的时候波动大,过了两天,身体就明显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还有感冒的预兆。
从书中看到,原来是当心和意不清静的时候,气血分布不均匀,体表虚了,容易受风邪的侵害,会出现有风寒,腹泻等症状。
当身体经常出现见点风就想“倒”的现象,从心理的因素去看看,也许是有迹可循的。
有时候人们常说体质差,免疫力低易受病。这个说法比较广泛和抽象,怎么提高免疫力也是多数人关心的问题。
从曲黎敏教授的观点里看到,心里清静也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点容易被忽视。原因可能其一是把身体和心理割裂来看,其二,比起身体上的问题,人们更不愿意面对和承认心里上的。其三,修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过可以分分钟开始)。
所以,其实还是回到《黄帝内经》的那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在整本书的开头就提到的,也许已经做了总结概括,后面的这些话都是展开来详细解释。如果记不住太多,这句简洁精华的话还是要时时提醒自己的。
《黄帝内经》里讲“治未病”的观点,如果把它渗透到生活里,是受益无穷的。
最近出门,一般会在包里放一本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的书,闲时拿出来看,放假度假也是如此,手机可以不看,书要看的。长成哥看我拿出来这本书,说:“休息还看书,不累啊?” 我说:“看它反而觉得不累。是一种享受。”
没事翻一翻,对里面的内容反复看,不刻意记,因为太多了,记不住,但是有深刻感受的那部分一定能记住。
举例来说,感冒不吃发物的事情,比如鸡蛋,鸡肉,海鲜,牛羊肉。我亲身逐一试验过,感冒的时候吃这些东西,确实症状会加重,而且很难受。所以,当再有感冒征兆的时候,我就避免一下,看看不吃会怎么样,再通过休息,驱寒保暖,早睡早起的方法等等,醒来时,能感受到身体明显轻盈了,鼻子,嗓子,肠胃都清利了很多。
因为对自己身体有反复试验过,心里就知道有些东西吃下去会有什么症状,有时人会有不服的时候,就想撞个南墙,撞完了还得回来,再看看不撞会怎么样,后来发现不撞就不疼,意识到能不撞还是不撞的好,没有必要跟自己的身体过意不去。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说:“人身一失,万劫不复。” 如果说从高的玄学上来看,似乎一两句也解释不清楚,但是从儒家的观点上来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就能理解到,其实儒释道都有强调对人身的珍惜珍用。
时光荏苒,人的阳气和生命力日复一日走向消亡。人们在每一次的离别和相见里都能看到彼此岁月无情杀伐的痕迹,尤其是时隔很多年才相见的,都有可能一眼认不出来,而总体趋势都是在变老。
岁月虽然无情,但是人类可以选择有情地彼此温暖照亮。
珍用生命的本意不是贪生怕死,是无憾地度过难得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