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个优秀前辈说,有的商业模式是桃子,有的是桃树。
在某个平常的午后,这句话突然石破天惊地出现在我脑海,仿佛洞穿了过去人生的种种选择,如铁丝般撬开了一把锈迹斑斑尘封多年的锁。我的心里只剩下两个字:
“苹果”
我发现,自己之前的人生经历无论多么五光十色或乱七八糟,归根结底,都在捡苹果或种苹果树中做选择。
有类事叫捡苹果,好处是可以立刻吃到甜甜的苹果;但吃完,吃完就没了...
有类事叫种苹果树,需要浇水施肥弄些杂七杂八,等上些日子,树才能真正长大到可以结苹果,所以不能立刻吃到;但成熟的果树一次能结不少苹果,且年复一年。
捡苹果和种苹果树没有优劣之分,捡苹果可以一次捡几百个;种苹果树也可能一次只结十个苹果。
这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捡苹果能让你立刻看到收益,种苹果树得让你等一阵子才看到收益;很长一段时间,你只能望树发呆。但是苹果树一旦成熟,会比捡苹果更具可持续性和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更轻松地持续得到新的苹果。
比如靠运气梭哈买股票赚了钱,是捡苹果,因为毫无逻辑方法论,不能保证之后持续产生收益。但如果有一套从股市中投机的能力(包括方法论和资源),是种苹果树,因为可以持续从股市中获利。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挑战,逃避放弃甩锅给同事,是捡苹果,立刻能获得节省的时间。而迎难而上,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种苹果树,这些能力得以让你源源不断地解决未来的问题。就像苹果树一样持续结出苹果。
比如为了拼事业不爱惜身体,就是捡苹果,立刻得到事业产生的收益,但身体随便搞下就垮,后续的收益就没了。投资精力在自己的健康上,多搞体育锻炼,是种苹果树,因为身体好可以让人持续迎接未来事业的挑战,为未来产生更多的收益(苹果)做准备。
比如人与人之间,以短暂开心为目的地相处就是捡苹果,激情消耗完就没了。投资一段长期有价值的关系,不论是良师益友,亲人还是人生伴侣,是种苹果树。无论风吹雨打,高峰或低谷,都会使人持续收获人生的幸福。
而优化人生的选择,在于两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资源的正确匹配。捡苹果只应该对应捡苹果的投入,种苹果树要对应种苹果树的投入。
苹果就只值苹果的投入。比如我一开始炒美股,花很多时间研究,且不说许多关键信息我无法轻易获取,我那点小本金炒到顶的上限也不高。这就属于为一个预期的小苹果花了超额的投入。
而苹果树却值得比捡苹果更多的投入,并且是在初期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很多明明是苹果树的东西,却因为没有马上结出苹果被人们所放弃。
比如读书和反思复盘,不会直接给蹦出财富来,但把经历转化成经验的过程,会让人悟到很多有价值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将为未来人生持续产生收益,不论是有形的收益还是无形的幸福。
很多时候人的失望也是源于这种资源的错配。明明是个苹果,你却对着它天天浇水施肥,期待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明明是一棵树,你冲上去啃一口树皮,发现不甜,就懒得浇水施肥了,许多年后才发觉自己错过了一片森林。
苹果和苹果树往往披着伪装,他们不会主动告诉你,自己是苹果还是树。坚持需要勇气,甄别二者更需要智慧。
第二个关键是资源分配的平衡。
一辈子只捡苹果的人生很累,特别是老了捡不动了,如何和年轻力壮的捡苹果大军抗衡?
有次坐滴滴,和司机大哥聊天,大哥开了十几年出租,去年贷款买车开了一年滴滴,几个月前回老家修墓闪了腰,说自己年纪大了熬不动一天十几个小时,和年轻人没法比,没法继续开滴滴了。可以体会司机大哥捡苹果的辛苦,的确可以立刻变现,但十几年来投入产出比没有从根本上变好。
一辈子只种树也有问题。一是人容易因为无法温饱挂掉。如果没苹果,人在树在结果前该吃啥喝啥?二是树也会种不好,种树所需的生产资料从哪里来,并非凭空产生,也需要拿苹果来换。
当年红军长征时期只有一个目标,解放全中国,这棵树非常特别相当大。要达到这个目标,绝不是仅仅靠爬雪山过草地的毅力和坚持。毛选中有大量篇幅描写如何在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经济,快速产出结果,为长征源源不断提供物质补给。这就像捡苹果,用苹果来换取种树所需的养料。
所以最需要把握的是捡苹果和种苹果树之间的平衡。而练习平衡的能力,本质也是种苹果树,对于任何喜欢打破舒适圈有上进心的人,终其一生都会面对这种平衡的挑战。
回首过去的自己踩了许多坑,懵懵懂懂了很久,终于明白总结经验只有靠自己去悟,并且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