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汤溪酒文化拾遗

汤溪酒文化拾遗

作者: 保持常态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11:06 被阅读0次

            华夏民族,酒文化的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存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虽口口相传,有的却流布于今。汤溪,作为姑篾国历史之遗存,也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汤溪酒文化。

    一、喫酒

            入冬以来,农闲之余,在汤溪一带,几乎家家酿米酒,汤溪人把这时候酿的米酒称之为“冬水酒”。

            冬水冷冽,以此酿酒,最宜久存。若是大地回春,只能边酿边饮,而夏秋之际,自然不消多说。“冬水酒”发酵在酒缸里,到了一定时间后,渐渐澄清,蒙在酒缸上的盖甫一揭开,其香浓烈。当地人们把这种盛在酒缸里,虽已澄清却还没有过滤的酒,叫做“缸边红”。倘若好酒者,遇上此等之酒,那实在是一件幸事,好客的主人递上一只碗,随你舀着喝,就当心喝多醉倒,不省人事。

            家里有了“缸边红”,走在村口路边往往逢人便说:“我家的酒澄清了,我们去喫酒。”汤溪人多把喝酒叫“喫酒”。

            于是,夜幕降临,小巷深处,骤然犬吠,便是食客盈门。倘若熟人知己,主人将秋熟的花生,爆炒的玉米等捧了出来,散在桌上,随便喫喝;倘若稀客贵宾,便将存放的腊肉,新挖的冬笋等拿了出来,烧几个小菜,热情招待。三碗“缸边红”下肚,正是酒酣耳熟之际,早已有了几分醉意,但临别之时竟还不忘一番夸奖,主人一脸得意。

            就在不知不觉中,时值冬至,汤溪自古以来就有冬至祭祖认宗修坟等习俗,沿袭至今未变。自然,这一切都少不了这些“冬水酒”的。冬至有多重要?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而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此后表明年关已近,余日不多,新春将临。所以,宋代诗人石介就写下了一首《岁晏村居》的诗,其中颔联写道:“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什么是  “酒脚”,“臛头”?看看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能解释得出来?但是,相信我们汤溪人诵读即解。“酒脚”,就是米酒沉淀后所剩留的浊酒;“臛头”,就是另外浇盖菜馔上的花絮,是一道菜上面的佐料,它一般用腊肉、冬笋等分类组合烧制而成,以用之于不同的菜系上。所以,食客来汤溪,往往会因人而宜,怎样的酒,来配怎样的下酒料。

            汤溪的“冬水酒”,它也有“酒脚”,但有一种与“酒脚”极为接近的酒,却不是“酒脚”,说起来那是一种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当酒缸里的米酒,遇上天气晴好,这时的米酒,色泽光亮,品质清冽;而一旦天气阴雨,光彩变暗,色泽变浊。这种看似浑浊的酒其实不是“酒脚”,那是因天气缘故而形成的“浊酒”,是可以品用的。这种酒,石介的老师范仲淹在他的《渔家傲》这首词里曾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里的“浊酒”,我认为正是像汤溪人所说的那种“浊酒”!当然也不排除古人因酿酒技术差,酒里含有酒糟,故浊。但奇怪的是,有注家却解释为是陈酒,设若陈酒,如果变浊,那酒还不变质?这能喝吗?

            那“臛头”呢?在汤溪,记得小时候如果有宴席,长辈老是吩咐我们,菜上面的“臛头”,要留着一桌子人共同分享,不能一人独占。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菜肴丰盛,菜上面早已不需要有什么“臛头”之类了,所以,“臛头”也渐渐不为人所知了。但是,在汤溪乡下的有些农户家里,至今依然保留着菜上面铺一层“臛头”的习惯。

            然而,我看过许多注家的注解中,对此作解多有乖谬:或理解简单,把“酒脚”仅仅当作剩余的酒;或笼统解说,把“臛头”说成菜头;或牵强附会,认为“臛头”就是肉羹上面起的一层皮,用筷箸轻轻一拨,香味四溢,食之口中,齿颊生芳……

            所有的这些解释,我始终认为,汤溪人的解释最接近古有之意,因为汤溪至今还有“酒脚”、“臛头”的说法和做法。这就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入冬以后,不妨多到汤溪一带来走动走动,从中你自然就会发现别有一番情趣。何以见得?有诗为证:

            深巷犬吠时,食客登堂上。

            此中有真意,入冬酒飘香。

            既然家中有“冬水酒”酒,那该如何?大家就聚在一起喫酒,于是还少不了要豁拳了。

    二、豁拳

            早些年,在汤溪民间,喫酒豁拳那是最为寻常之事。不过,时过境迁,尤其是喫酒时候的“豁拳”,这种在当时极为流行的饮酒游戏,现在也已渐渐淡忘了。

            在喜庆的日子或节假日,好爽的汤溪人们为了活跃气氛,酒席上有一种助兴的游戏方式,汤溪民间就叫“豁拳”。豁拳,也叫“猜拳”,其实就是一种“手势令”,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

            豁拳时口呼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其数指代,多用典,巧妙呼出,且语带吉祥,以表祝福。

            那么,这十一个指数,手势怎么打出?一切尽在掌中。口语如何表达?或三字,其写作内容与《三字经》相仿佛;或四字,其抑扬顿挫与《千字文》相媲美。

            猜零时,可以手握拳头。口喊“元宝对”,或“元宝对对”。握紧拳头,以示财不外露之意。

            猜一时,既可以重复猜零时的手势,也可以竖起一个大拇指。口喊“丁恭喜”,或“一丁恭喜”,丁即人,意即向对方表达恭喜。

            猜二时,既可以用上猜零和一时的指法,还可以把大拇指和食指同时伸出。口喊“两家好”,或“两家都好”,后来还嬗变为“哥俩好”、“爷俩好”等等,可以视对方情况而定。而它,往往就是豁拳这种游戏以此为开局的,表示与渴酒对手的相近相亲。

            猜三时,既可以用上猜零至二时的指法,还可以把手势打成一个现在的“ok”状。口喊“三中元”,或“三元及第”、“连中三元”。“三元”,就是在科举时代的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就是在科举应试中选了。所谓“三元及第”,就是同一个考生乡试得第一,称解元;会试也得第一,称会元;而殿试又得第一,称殿元,也就是状元,这就叫“三元及第”或“连中三元”。

            猜四时,既可以用上猜零至三时的指法,还可以勾起大拇指把另外四指平摊而出。口喊“四发财”,或“四季发财”。“四发财”,在汤溪方言中,“四”和“自”读音相同,是对自我良好祝愿;而“四季发财”,则表达对一年好景的美好祝福与祈盼。

            猜五时,既可以把前面的指法全部用上,还可以五指齐出,因为猜五时什么手势都可以用上,而不至于手指出错,所以初学豁拳者,尤爱猜五。口喊“五经魁”,或“五经魁首”。“五经”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猜六时,可以把从猜一至五时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六六顺”,或“六六顺风”、“六六大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表达的是敬天悯人之情。

            猜七时,可以把从猜二至五时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七个巧”,或“七巧渡渡”。相传农历七月初七,鹊桥渡过天上牛郎织女去相会,也可以引为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以祝贺织女喜会牛郎。

            猜八时,可以把从猜三至五时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八个仙”,或“八仙过海”。  “八个仙”,  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而“八仙过海”是一种流传最广的汉族民间传说。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起源。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这样豁拳,其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猜九时,可以把猜四或五时的指法用上。口喊“九寿图”,或“九寿图图”。  因为“九”谐音“酒”和“久”,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久长”者,“酒长”也,借喻人们在用美酒祝寿。况且,“九”又为最大数,故而有画作《九寿图》,图绘折枝桃树一棵,枝间集结鲜桃九枚(喻九寿),尖圆丰满,硕果粉红,绿叶相衬,分外娇娆,一种富贵吉祥之气充溢画中,此图为慈禧六十大寿染彩濡笔所画,自然是贺寿珍品。

            猜十时,惟有五指伸开一种指法。口喊“全家好”,或“十全大发”。全家好是良好的祝愿,“十全大发”寓意能够“十全十美”去追求幸福美满。

            看来,杯中有万象,酒里藏乾坤!而其实,汤溪人喫酒豁拳,更是人生的另一种寻乐方式。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图个开心。所以在开心之余,也有乐着闹、闹着玩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此时往往会出现“厚大拳”。

            厚大拳,其发源地就出自在汤溪的厚大这个地方。豁厚大拳的人,将所猜的指数,在拖字带腔中,利用出手刚好比对方慢半拍的时间,看准对方,及时矫正口和手,于是巧妙被其猜中,对方输了。因为厚大拳可以轻松赢拳,所以,学厚大拳的就大有人在,汤溪民间把这类人的豁拳叫“厚大拳”。倘若对方还清醒,或被旁人发现,于是就闹成一团,乐成一团了。

            豁拳,虽说无非是为了助兴,但闹归闹,乐归乐,输了总不舒服的,怎么办?聪明的汤溪人为了防止“厚大拳”,就发明了另一种豁拳方法,叫做“一字清”。

            所谓“一字清”,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字来表达清楚,即把豁拳时口呼的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只能用一个字喊出来。如果多说一个字,怎么办?那就输了,规矩就这样定下来了。那么,“一字清”如何表达呢?零为对,一即一,也可叫丁,二至九便一律用数字呼之,十为全。那么,为什么单单“零”和“十”不能用数字表达呢?因为,在汤溪,“零”,表示零蛋、完蛋,或者没有,这在喜庆的日子里说这些是忌讳的;而“十”与“日”在汤溪方言是同音,是骂人时候才说的,当然要回避。

            那么,酒席上豁拳从哪里开始,什么时候开始呢?酒席上豁拳要从正中堂那桌开始,当一桌菜肴鱼上来的时候,“走堂”人接着就端上碟子和杯子,表明豁拳就可以开始了。何谓“走堂”?旧时称茶馆饭店的服务员为“走堂”。也叫跑堂、堂倌。《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也提到:“走堂的搬上饭来,一碗炒麵筋,一碗膾腐皮,三人吃着。”当正中堂那桌豁拳之声响起后,于是哗啦一片,周遭的桌子便一起发作,委实喜气盈门,热闹非凡。

              所以,其中乐趣,当你看完汤溪人的“豁拳”,比及时下的餐桌酒文化如何?应该比那些诸如“领导在上我在下,你说几下就几下”不知文明、高雅几倍吧?

            但是,汤溪人在喫酒“豁拳”的时候,除了在主人家的导演下,在大摆宴席的时候,更多的还是需要“壶瓶家”去掌控。如此,那就且让我们来看看汤溪“壶瓶家”。

    三、壶瓶家

            进入宴席场所,那时多在主人自己家举办的,往往就是八仙桌和长板凳,只有正中堂桌子的上首会放着两张太师椅。毋庸置言,两张太师椅就是给贵宾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坐的。而在八仙桌的右下方,坐着这个位置的人,就叫“壶瓶家”。

            所谓“壶瓶家”,就是手握“壶瓶”的人。“壶瓶”何物?就是一尊盛酒之器,多为锡制的。元代张宪在其《大都即事》诗之二:“衣襆分香裹,壶瓶借火温。”明朝郑瑗在其《井观琐言》说:“今人呼酌酒器为壶瓶。”那壶瓶家的职责是什么?那就是,在酒席上受主人家的委托,全权负责招待来宾。所以,主人家摆宴席格外重视“壶瓶家”的人选,在沾亲带故连朋的基础上,着重从三方面考虑:其一能说话,能够活跃气氛而不至于冷场;其二,懂礼节,在这个场面上必须懂得如何敬酒;其三,会喝酒,能够与来宾酒过三巡,喫酒豁拳在一桌子人中至少可以“打通家”一圈。而能力超常的“壶瓶家”,往往等到宾客散席,和主人一道去送别宾客。此时,“壶瓶家”职责才告完成。所以,难怪有人说:“酒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

            那么,席间“壶瓶家”何时才可以稍事休息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会喝酒!会喝酒!!会喝酒!!!那就是刚才说的,能够与来宾酒过三巡,喫酒豁拳在一桌子人中至少可以“打通家”一圈。这样,来宾也就不再提过分要求了。当这些都完成后,一桌子人或轮流“打通家”,或自告奋勇“打通家”。

            当然,如若遇上有些富贵人家的正中堂放着一张圆桌,除了两张太师椅外,另加八张小方凳,合计可以坐十人,那么“壶瓶家”在“打通家”时的压力也就更大了。

              那么,且看如何“打通家”。

    四、打通家

            通家,指彼此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见《后汉书·孔融传》:“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酒席上,一桌子人坐在一起,不是亲朋交好之世家,就是喜结姻缘之亲家。所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大家即便彼此不相认识,但也其乐融融。当其时也,最能助兴的就是喫酒豁拳。此时谁个出来“豁拳”?而那个出来“豁拳”的人,就被汤溪人称之为“通家”。既然在豁拳“打通家”了,那整桌子人就一个不能少,故“通”者,“统”也。“统桌”宾客皆来豁拳,自然也就热闹不凡了。

            “通家”请来宾豁拳,必须依序而行。其顺序是:进门后到了中堂,第一个邀请的宾客,就是端坐八仙桌上首右手位的,第二个就是八仙桌上首左手位的,第三个就是八仙桌下首右手位的,第四个就是八仙桌下首左手位的;然后依次就是自己对面的两位,直到最后坐在自己同条长板凳上的宾客。这样一桌子八个人,一圈子轮流下来,“通家”须与七人豁拳,每人猜七下,合计七七四十九下。但如遇到一方连输三、四下,此时往往有人会提出来要“打横叉”,那次数就更多了。

            那么,“打横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打横叉

            打横叉,原本是一种练功方式。横叉,主要用来练习大腿内后侧和胯关节柔韧性。具体方法:两腿左右一字伸开,两手可辅助支撑;两腿的小后侧着地,压紧地面,两脚的脚跟着地,两脚尖向左右侧伸展或勾紧胯充分打开,成一字形。

            在酒席上豁拳,一方如果连输数次后,当有人提出“打横叉”,原来在“打通家”的就暂停。当“横叉”打通后,原“通家”方可继续进行。所以,豁拳时候的“打横叉”,其实就是插一脚,有礼貌的来者,往往先在酒杯上横一筷子,与练功打横叉“一字伸开”如出一辙,接着双手抱拳,举过头顶,表示失礼失敬了,然后就开始豁拳,而此番前来,大有会会高手之意,也就等同于自己是在练功。此时,只要赢一次便是胜算了,也即“打横叉”打通了。但如果来“打横叉”的又连输三、四下,那怎么办?倘若旁边有人,还可以继续“打横叉”,直到打通为止。

            如此,当一个个“通家”都结束以后,大家也都尽兴了。这时,可千万可别忘了“收台杯”。

    六、收台杯

            豁拳结束,正是酒桌人散之际,便是最后一个环节:收台杯。

            收台,汤溪人往往会说:“看你如何收台?”那收台就是把场面收拾一下。而收台杯呢?就是利用杯中酒的形式,把今天的酒席收拾一下,表明聚会将告一段落了。

            那么,怎样来收台杯呢?汤溪人还是采用豁拳的形式,只要有两个人就足够了,但必须在正中堂的桌子上来开展,因为豁拳由此开始,也由此结束,自始至终,圆满而收束。

            收台杯的两个人豁拳,可以猜七下,也可以借一年十二个月来猜十二下,如果这年恰好是闰月,那么还可以猜十三下。而这些,多是由自己商量着办的。

            台杯的最后一杯,要斟上满满的一大杯,不论哪个输赢,都放置在桌上不喝了,意喻其后常年有余,图个吉利。

            至此,汤溪人喫酒豁拳在一轮又一轮的“壶瓶家,打通家;通家破,打横叉”后,终于在收台杯中结束了。于是主客道别,欢欢喜喜散席。

    结束语

            在目前,汤溪酿酒的历史虽已无从考查,但早在九千年前,考古工作者就从山下周遗址出土的夹炭陶上,发现了疑似稻谷的踪迹。如此,料想也是酿酒历史悠久吧。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汤溪峙垅湖边上依然还有峙垅酒厂和九峰啤酒厂,并且酒厂的职工宿舍为当时汤溪最好的楼盘,至今还在仙舟大街的边上,汤溪供电所的对面,企业之景气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酒在汤溪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象征。而喫酒豁拳,在其过程中表达的则是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但曾几何时,这种最能表现汤溪酒文化的“豁拳”,却日渐式微,乃至消亡了。究其原因何在?我想,因为豁拳最易醉酒,而醉酒最伤身体,同时醉酒之人也更会惹事,此其一也。第二,在抓酒驾的严厉打压下,别说豁拳,即便喫酒,问有几人敢?第三,喫酒豁拳,往往唾沫四溅,从现代人观念来看,一桌子菜这样放着也极其不卫生。所以,与燃放鞭炮不同,从“限燃”到“禁燃”,政府一直在倡导,而豁拳则是自然消失的。

            尽管如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汤溪人喫酒时候的豁拳,其意义远不止是生理性消费,远不止是口腹之乐,而更多的时候,喫酒豁拳则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汤溪酒文化拾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zz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