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东
作为古婺重镇,汤溪是一个历史人文深厚的地方。这不仅体现在汤溪拥有建县五百年的历史,更体现在汤溪是一个具有璀璨文化的区域,其中饮食文化让汤溪在古婺大地声名远播。
说起吃,汤溪人一直津津乐道,在八婺大地,汤溪菜更是具有独特风味的美食,在古婺餐饮业中,汤溪烂菘菜滚豆腐、汤溪汤团、汤溪葱花肉一度成为酒店、宾馆的招牌菜。汤溪肉圆、清明馃、角糖酥、蝴蝶烤,曾经是家喻户晓的食品,现在虽然有些食品已几近失传,但老汤溪人谈起这些,依然馋诞欲滴。
餐饮作为一种文化,渗透进了汤溪古姑蔑文化的骨髓中。而汤溪的饮食,更多的是加入了节俭元素。几乎每一样汤溪菜中,都包含着汤溪人民勤劳、节约的精神。他们从最古朴、最原始的食物原料中,提炼出最精华的美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葱花肉是汤溪具有代表性的大众传统名菜,是汤溪老百姓进行宴请时不可缺少的菜肴。正宗的汤溪葱花肉采用猪油膜为原料,但现在一些店家偷工减料,把葱花肉的制作方法改成用豆腐皮或藕泥来替代猪油膜,尽管形状相似,但口味大不相同。
正宗的汤溪葱花肉始终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原材料——猪油膜(肠与肠之间的粘连物,俗称网油、蜘蛛网油、花油)在一般菜场已经难觅其踪,所以要想吃到正宗、传统的葱花肉,只能到汤溪来才能一饱口福!
汤溪葱花肉的制作来历,也有一段曲折的传奇。相传早年汤溪一带官府腐败,盗匪猖獗,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偏偏黑心的官府又不准民间百姓食肉,所有的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宰杀后都要进贡官府享用,否则就是违法纠办。
当时,汤溪有个姓李的屠夫,天天杀猪,但他家却不能吃上一次猪肉,这个李屠夫是个孝子,自己不吃无所谓,但他母亲却吃不到一口猪肉,心里就十分焦急,总想有个办法,让母亲吃一可口的猪肉,以表孝心。
他在杀猪时,将猪内脏中肠与肠之间的粘连物,俗称网油、蜘蛛网油、花油等取出,这些原本都是官家不要的废弃之物,李屠夫就保存起来,然后带回家,以这些原料,加上葱、面粉之类的佐料,加裹进一些割猪肉时掉下的肉碎末,包成一块块葱油卷,然后用猪油入锅炸熟,送给母亲食用。
没想到,母亲吃了这个葱油饼后,十分开心,连称好吃。李屠夫也很高兴,觉得以后终于可以让母亲品尝到猪肉了。但于,这个食品要有个名称才是,但不可以有肉字,否则就违背官府禁令,李屠夫就称之为葱花卷。后来,葱花卷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精湛,名称也恢复了原来的品味:葱花肉。
从此,猪油膜葱花肉就成了汤溪一带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宴席佳肴,只有山里的农家乐才能尝到。客人到了汤溪农家,酒桌上必有葱花肉。主人会借这道点心让客人猜“酒谜”,猜猜制作这道点心的原材料是什么,几乎无人能中。
说起饮食,不得不说汤溪鸡蛋面。这种美食也是从节俭人家流传而来。在汤溪,大部门农家都流传着,“有蕃薯粉便有菜”的说法,用蕃薯粉加鸡蛋制作而成的鸡蛋面,即可当菜,又可当主食,从而被汤溪大多数人家推崇。
而汤溪鸡蛋面的由来,也流传着美丽的传说。从前,汤溪有户人家,家里很穷,平时几乎拿不出什么好吃的来。因为家穷,丈母娘家也看不起他,尽管女儿女婿多次邀请,但岳父岳母一次都不上门做客,这让女儿心里很难受。
有一次,岳母思女心切,就瞒着岳父偷偷一个人来看女儿。这下把女儿乐坏了,想张罗着给母亲做点好吃的。可是,她在家里找来找去,只找到半碗淀粉(用蕃薯提炼而成),就再也没有啥好东西了。可是,这半碗淀粉也做不出什么好吃的啊!女儿心里是又急又愧又难受,这可怎么办呢?这里,家里的老母鸡倒是很争气,“咯咯得、咯咯得”叫了几声,就扑嗵一声下了一个大鸡蛋。
有了鸡蛋,聪明的女儿就想到了办法了。她先把鸡蛋敲在碗里,然后抓两把淀粉,加水调成糊状,然后下锅煎成一张圆圆的薄饼。可是,就这么一只鸡蛋饼,母亲也吃不饱啊,这可怎么办呢?
聪明的女儿就将薄饼切成细条,像煮面条一样下锅煮熟,然后加上葱、姜、蒜和辣椒,这么一搭配,这鸡蛋面的味道就出来了,比普通面条更柔更韧,而且汤汁鲜美,即可当菜又可点心,把母亲吃得满脸通红,赞不绝口。从此,汤溪鸡蛋面也就扬名当地,成了招待客人的主要美食。
还有一种汤溪点心,名叫汤团,这种类似元宵的美食,只有在汤溪一带才有制作,而周边的龙游、遂昌、兰溪都少人问津。
汤团以前名字不叫汤团,而是一种内包菜馅的元宵。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名为汤团,据说与朱元璋屯兵金西有关。
早在1357年,朱元璋命邓愈、胡大海克徽州、休宁后,紧接着进攻婺州,但未取。朱元璋得知部下连攻金华不下,便亲自率部前往支援,在九峰山遇谋士刘基、宋濂,很快就其攻克了婺州府。
次年十二月,朱元璋来到汤溪地界,在城镇边的一个小村边,找水洗手,,发现在一口塘内,水温如汤,朱元璋当即将塘边的村,命名为汤塘,因汤塘边上有一条越溪,就将集镇命名为汤溪(明成化七年时,汤溪才建立县建制)。
洗了手后,朱元璋带着几个亲信来到汤塘村,在农户中用餐,该农户见来了一群官兵,不敢怠慢,忙张罗着开锅做饭。但是,农家没什么好吃的,只有一点米粉存着准备春节时用,也只好拿来招待客人。
主人将米粉调匀揉成面团,然后将瘦肉、豆腐、萝卜调和成的菜馅,包进米粉团中,下锅煮熟,每人七只分碗装给客人品尝。朱元璋一生行伍生涯,饥一餐,饱一餐,还真没吃到过像这样的美食,连称好吃,便问主人,这个食物叫什么。主人也答不上来,便请朱元璋命名。
朱元璋刚好为汤塘村命名,又在这里吃到带汤的米团,便说,这个就叫汤团吧。从此,汤溪汤团,就扬名四方,成了当地招待客人的主食。
在汤溪,还有一种零食,名叫“的卜”,流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由汤溪丰氏代代相传。1998年,丰子恺之女丰一吟三姐妹一行,寻根问祖来到丰姓祖地黄堂村品味了“的包”之后,为之拍案称奇,随后写了一篇《的卜情》加以颂扬,因此又被人称之为“的卜”。
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明朝首都北京城,兰妃娘娘随难民南下,途经汤溪镇丰姓横路村时病倒了,被一位丰氏人家收留。兰妃娘娘为报答丰氏人的救命之恩,临别时将制作皇宫点心“的卜”的技艺传授给他。从此,丰氏人家就以制作“的卜”为业,并一直流传至今。
时光流逝,原本皇宫内高档点心,如今成为百姓也能吃到的点心。它用糯米、麦芽、桂花、芝麻、葡萄糖等制品,经过炊、泡、蒸、煮、煎、打、炒、烘、摘、包、压、揉等十几道工序,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配以独特的手工艺制成。它菘脆酥香、软甜清口,且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凡品尝过此品者,无不赞口称绝。
2008年,“的卜”制作技艺作为金华面饼传统制作技艺之一,与金华酥饼、金华汤包、兰溪鸡子馃、浦江麦饼、永康肉麦饼一起,成为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饕餮经》有云:“烂菘菜滚豆腐,汤溪名菜,其味有如绍兴臭豆腐,汤美味咸,馔食之怪味也。”故烂菘菜滚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独具风味,是一道具有汤溪特色的地方名菜。
汤溪烂菘菜滚豆腐在于独具的制作原料,汤溪豆腐制作基本采用传统手艺,除了磨黄豆采用机械外,其他加工过程都用手工完成,使豆腐味道独特。菘菜腌用厚大白,菜叶肉质肥厚,鲜嫩,无渣。
每年的11月是白菜的采收期,当地农民家家户户都会腌下一缸缸一坛坛的白菜杆子,炒肉片、炒豆腐、炒冬笋等必不可少,味道鲜美,无以伦比。到了来年,腌菜就成了汤溪的名菜材料——烂菘菜。用烂菘菜作主料,配上鲜嫩的豆腐,佐以辣、蒜、姜、葱等配料,下锅煮至滚烫,下酒配饭,终成佳品。
而汤溪烂菘菜滚豆腐的来历,更是有一番说道。汤溪人历来以勤、节、俭、朴而著称,汤溪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祖祖辈辈延续生存,靠的就是勤、俭两字。特别是汤溪妇女,更是以节俭而闻名当地。当时,汤溪信奉的生活规则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创业赚钱养家,女人在家守业贮藏育儿。烧菜煮饭,饲养牲畜,勤俭持家。
当时,汤溪虽然地处偏僻之地,但当地盛产一种白菜名叫高脚白,高杆宽叶,肉质肥厚,是蔬菜中的佳品,汤溪人一般都是大片大片种植,新鲜蔬菜吃不完,到了冬天下雪之季,就全部腌制成咸菜,汤溪人称之为腌雪菜,这样就可以一直吃到来年春夏交接之季,更多的农家,是一年四季,腌菜不断,成了当时农家主菜。
一坛子腌雪菜腌好后,善持家务的汤溪妇女,便从上一层一层向下掏,吃一层,掏一层,吃到第二年夏天,一坛子雪菜也吃光了,只剩下已霉烂的菜叶和酸菜汁。
这一坛子酸菜汁,倒掉又可惜,因为都是用盐巴腌制的,放着第二年再腌,又觉得不妥当,这可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汤溪人家里的盐用光了,当时盐是很金贵的物品,一般很难买到,就是到城镇中买,价格也不低,这个聪明的汤溪媳妇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烂雪菜汁和新鲜的豆腐放在一起烧煮,以豆制品的鲜嫩掩盖烂雪菜的臭味,这样一烧,半个村子的弄堂里几乎都闻到了烂雪菜的臭味,人们纷纷往这个汤溪媳妇家里赶,想看看到底是煮了什么玩艺。
烂雪菜滚豆腐烧好了,总要想办法吃掉,没有盐巴,日子可没法过啊,这个汤溪媳妇喝了一小口烂雪菜汤汁,没想到,味道还真不赖,入口浓香,鲜美无比:这烂雪菜滚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一下,赶来看热闹的左邻右舍也纷纷拿碗勺汤,抢着喝了起来。原来,烂雪菜滚豆腐的味道这样好啊。从此,汤溪人腌雪菜后剩下的汤汁,就全部用来烧豆腐吃,这也就成了汤溪的一道名菜了。
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家家都要供奉先祖,以寄哀思。而清明节最主要的美食,则是清明馃。
汤溪清明馃用“鼠耳草”混进粳米粉制作,口感绵柔,这一制作方式,从汤溪明成化七年建县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在汤溪,一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清明馃以祭奠先人,还要拎着去看望远嫁在外的女儿。
清明馃在汤溪也叫赤脚馃,意为清明过后,天气转暖,吃过清明馃,就要赤脚到田间劳作了。清明馃主要有甜咸两种,甜的用刻有福禄寿喜的模子(馃印)打制;咸的则以雪菜、春笋、肉丝为馅,用纯手工包成椭圆形,并带有花纹皱褶。甜、咸两种清明馃,形态各异,风味独特,体现了农家女心灵手巧的技艺。
变废为宝,是汤溪菜的特色之一,许多废弃的下脚料,经过汤溪人民的精细加工,变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也成就了一个个神奇传说。
汤溪一带历来有种植青豆和毛芋的农耕习俗。在农村中,毛芋收获后,芋艿芋子是要收获回家的,而芋梗则丢弃在田中,连猪、牛等家畜都不要,成为地地道道的废料。但是,就是因为这些废料,在聪明勤俭的汤溪人眼中,又开发出了一道口味极佳的好菜,这就是青豆炖毛芋梗。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早些年,汤溪有户洪姓人家,因为父母常年生病,田地卖光了,人称洪光,只好靠打短工谋生,家中穷得叮当响,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一年秋收之前,洪光家中又没有吃的了,看到父母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洪光心如刀割,他只好到田里捡别人挖毛芋后,丢弃在田里的芋梗,拿回家后,将芋梗最下端净白的一段洗净,切成小段,用盐浸泡数日后,除去芋梗的臊腥味。
洪光又到田野里捡拾别人家大豆收获后掉在地里的小豆粒,回家将小豆粒和毛芋梗放在一起,入锅煮沸后食用。没想到,这毛芋梗经盐腌制后,臊味全无,成了一道口味极佳的美食。这下四邻八舍都学着捡拾毛芋梗,回家烧好菜吃了。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毛芋梗炖青豆的菜肴,还是没有被丢弃,而是烧法越来越精致,工艺越来越先进,普通的毛芋梗炖青豆,现在又加入了排骨等配料,口感越来越美味,成了当地农家乐中必不可少的佳肴。
凝聚着汤溪人民智慧的汤溪美食,经过一代又一代汤溪人的提炼和加工,已逐惭形成了自己的餐饮特色,并以商业化的模式进驻市场,成了当地餐饮行业必备的招牌,这也是汤溪菜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