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拉 夏勒夫 主讲人:刘蔚涛
副标题叫“习惯如何左右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本书主要讲怎么样能够比较智慧的地对一个权威不太对甚至错误的命令说“不”。除了生硬的拒绝,我们还有其他什么选择?
㈠盲从是如何产生的
(1)认识盲从
盲从就是盲目的服从,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命令或者要求,没有加以辨别,判断就直接服从,执行,这个时候就叫盲目服从。
我们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判断,也不要低估习惯对我们的影响。
服从的习惯,是一种进化性适应。(因为服从比不服从的人要活得更好)
比如:以政府名义施行的诈骗
纽伦堡原则四:依据政府或其上级命令行事的人,假如他能够进行道德选择的话,不能免除其国际法上的责任。
也就是说“我只是服从命令”“是上级要求我做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并不能成为这个人的脱罪原因。
(2)米尔格拉姆基础实验
实验目的:大家为什么要服从有害命令?
我们在面对来自于权威的要求和命令时,要比自己预想的脆弱,更加没办法去判断,什么样的命令是合适的,什么是还合适的;即使内心有挣扎,但当外界有敦促或压力,还是会选择服从。
如果当习惯变成了盲目的服从,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可怕的结果。
(3)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盲从问题
㈡恰当服从的三个条件
第1:我们身处的系统具有相当的公平与效率;
第2:制定规则或下达命令的权威,具有相当的合法性,并且具有相当的能力;
第3:命令本身具有相当的建设性意义;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符合了这三个条件,都是一个好命令,在道德上,价值上都是一条正确的命令。
㈢智能不服从
(1)导盲犬的智能不服从
最终还是没有服从这个命令,但是我不是生硬的说不能,而是用一种比较智慧的方式扑交涉;
使用场景:如果基于自身的判断和命令的背景,服从令弊大于利,那么不服从就是正确的选择
(2)判断命令的利弊
①违背核心价值观或者造成重大损失;
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能够规避违背核心价值观,或是造成重大损失;
1,质疑的对象只能是命令本身,而不能是发布命令的人的合法性;
2,智能不服从,而不是绝对不服从;
(3)判断是不符合道德,不对的,到底是做还是不做;
㈣米尔格拉姆的变量实验
当我们作出一项判断的时候,这个判断的直接受害者或者直接受影响的人离我们很远,我们可能往往不会体会到这件事到底有什么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就会投赞成票。甚至很多时候会成为帮凶。
㈤如何正确的智能不服从
(1)做勇敢的追随者
既是领导的支持者,同时也乐于对领导的德为和后果作出最直率的反馈和评价;一个好的追随者,不仅可以完成领导交付的各种各样的任务,同时还能帮助领导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领导需要时帮他拨乱反正,匡扶过失。
(2)避免脱口而出的“是”
领导者也要明确对下属传达“当你们觉得不对时,要告诉我,有反对意见”。
当下属及时使用智能不服从时,一定要及时奖励;
(3)语言选择
谋而后动,思而后行,才是让我们更加自主,让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更加具有批判性。
智能不服从原则:
①了解团队和组织的任务,了解你所参与活动的目标,以及指导该目标得以实现的价值观;
②当你收到一条看起来与任务,目标,价值观不符的命令时,你需要弄清楚它,暂停,调查命令的问题所在,看其是否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合法性,道德性,和基本礼貌;
③有意识的选择是否服从,如果可能,提出一个可代替的方案;
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