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革新、民法、自然人、社会主义、手续等。
上面这些词语并非汉语原创,而是从日语借用而来的。
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日语借词的存在,你现在可能根本理解不了现代汉语。
不信,那你能接受下面这些词语都是从日本传入的日语借词吗:文化、文明、民族、思想、法律、经济、资本、阶级、分配、宗教、哲学、理性、感性、意识、主观、客观、科学、物理、化学、分子、原子、质量、固体、时间、空间、理论、文学、美术、喜剧、悲剧、共产主义、右翼、左翼、运动、共和、共和国、失恋、接吻、唯物论、人民、国债、特权、平时、战时、民主、野蛮、越权、共用、私权、实权、主权、上告、例外、干部、物理学、社会学、形而上学、取缔、取消、引渡、手续、目的、宗旨、权利、义务、法人、当事人、第三者、强制执行、继承、盲从、同化、场合、卫生
如果没有上面所说的这些词,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的长篇大论,真的让人 一头雾水、无从理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是,自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始,汉语开启了现代化阶段,之后的汉语被称作现代汉语。
当时正值西风东渐,新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几乎都来自于西方,相应的,现代汉语急需解决的传播内容也是西方文化。
不幸的是,当时我们的语言还没有作好准备。刚从文言文过渡来的白话文,根本没有足够并且合适的词汇来介绍西方崭新的思想文化。
除了衣食住行那些实用词汇外,文言文留下的比较形而上的词汇,都是为儒、佛、道以及科举大事准备的。根本无法及时、准确地把蜂拥而来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等方面闻所未闻的新概念翻译到位。
好在我们有一个勤奋好学的邻居日本。
日本人在学习先进文化方面可说是不耻下问。古代时期,当他们明白自己远比中国落后,就无数次派人来中国学习,把先进的中国文化搬去,包括文字、政治制度、建筑、儒家思想、佛教体系等等。
因此,日语中有很多汉语字词,意思和中文也差不多。
到了近代,当他们发现中国这个老大哥只知道吃老本,食古不化,上千年没有什么长进,他们就马上改换门庭,转而向发达的欧洲学习。早在1640年起,日本就有了”兰学“ ,就是研究和学习荷兰的学科。因为当时荷兰是日本最早接触并唯一进行贸易的欧洲国家。日本人通过研究荷兰,来了解和学习欧洲文化。1853年“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很快开启了明治维新,积极且彻底改革,拥抱西方文明,寻求“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迅速走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
五四前后的日本,已经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 而此时正在一筹莫展的中国的先锋学者发现:大量用当时的汉语词汇无法表达的现代概念,都可以直接借用日文的词汇。这大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库。于是,中国人讨论现代事物时,再也不会 ”词穷“了。
应该说现代汉语的形成和日语借词有很大的关联。
那么,我们汉语词汇中到底有多少日语借词呢?在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人统计是800余条。
表面上看数字虽然不是很大,但令人吃惊的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常用名词、术语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
如最基本的 ”共产党“ 、”干部“、”组织“、”社会“ ”经济“ 、 ”政治“ 等等全都是日文借词。如果去掉这些借词,你试试你还怎么说话或写文章。
日文借词是现代汉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若无日语借词,现代汉语就不 “现代” 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