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语气词(附词头、词尾)
现代汉语中语气词有“吗、呢、啊、吧”等,都是放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的。古汉语中的语气词,除了放在句末外,还可以放在句首和句中。我们根据这些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分别称之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语气词”(指放在句末)。
句末的语气词分两类(1)表示陈述语气,如“也”、“矣”。“也”主要表判断。“矣”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的“了”。(2)表示疑问语气,如“乎”、“哉”、“与”、“耶”。这些语气词和现代汉语的“吗”、“呢”、“吧”不能一一对应。如“乎”,有时要翻译为“吗”,有时要翻译为“呢”或“吧”,要根据整个疑问句的类型来定。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有的比较清楚,如“其”表示疑问、推测、祈使。但有的不清楚,在翻译时翻译不出来。如“岁云暮矣”、“不可泳思”,就只能翻译成“一年快到头了”、“不能游过去”。语气词“云”和“思”就翻译不出来。
应当注意的是:有的句中语气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帮助判断,或者和“非(匪)”搭配使用,好像等于“是”字。如:民惟邦本”可以译作“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匪莪伊蒿”可以译作“不是蓼莪而是蒿草”。但实际上,“惟”和“伊”仍是句中语气词。因为在古汉语中,这种句子也可以用“民,邦本也”和“非莪也,蒿也”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参见本文(五)“古汉语的判断句”),加上“惟”和“伊”只是为了表达某种语气。
附带说说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词,而是词的构成部分。它们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只起语法作用。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词头、词尾。如:“老虎”的“老”,它和“老人”的“老”不同,并不表示“年老”的意思(还可以说小老虎),它就是名词词头。又如“钉子”的“子”,它和“瓜子(儿)”的“子”不同,它的作用就是构成“钉子”这个名词,以区别于动词“钉”。这个“子”就是名词词尾。
古汉语中词头、词尾比现代汉语多。名词词头有:“阿”、“有”等。如:“阿母”(母亲)、“阿女”(女儿),“有周”(周代)、“有唐”(唐代)。动词词头“言”、“于”、“薄”等。如“言告师氏”(告诉师氏),“君子于役”(丈夫去服役了),“薄浣我衣”(洗我的衣服)。这些在翻译时都译不出来。
形容词词尾有:然、如、尔、若、焉、乎等。它们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的样子”。如“巍然”(也可以说成“巍乎”、“巍如”等就是“高大的样子”。应当注意的是:在古汉语中,有的形容词加“然”(或“如”、“若”等),表示的就是后面那个动作的状态。如“喟然长叹”,“喟然”就是“叹气的样子”。“莞尔而笑”,“莞尔”就是“微笑的样子”。这种情况下,“喟然”、“莞尔”就翻译不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