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抽空读了《贫穷的本质》,一本带有研究色彩的经济学合著,来自麻省理工的两位教授。书中援引了大量公益组织和政府救助部门为改善贫穷所做的努力,也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大多数的扶贫工作之所以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在于扶贫者对贫穷浅薄的理解,而不是它们真的没有作用。
在这里也分享一个其中的小例子,来简单说明信息不对称会带来什么。
在非洲的小国,10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被家庭视为可以赚钱的劳动力,这也是很多孩子没能继续上学的原因。很多家长会以家庭整体的负担来决定是否让孩子继续上学,或者说让几个孩子上学。而在这个国家中受教育程度稍高,但贫穷指数不相上下的地区,支持孩子继续上学的家长比例明显增多。他们会考虑孩子未来的职业愿望,比如做教师或为政府工作,从而努力负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
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显然知道这么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问题:10岁就让孩子工作,虽然能更早的为家庭带来收入,但这和让他们完成大学教育再工作有天壤之别。后者不需要为了一点收入去做很基础的,帮人收麦子之类的人力活。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教育改变了他今后可能所处的阶层。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家长了解这个信息,知晓如何算这笔帐。
有这么一个颇受推崇的观点: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关系,让更多人迅速地改善他们的认知水平。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是个很容易“流行”起来的观点。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有许多实例可以说明它的正确性。譬如电商的出现,让许多大众产品的价格被公布出来,只要登上主流的电商网站一比价,就能发现很多实体店虚高的定价。那隐藏的错误在哪呢?在我们大脑中的那个懒惰因子。我们在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结果,我们也几乎不会去追究数据的来源,更谈不上了解到商品价格结构后在脑海中形成概念,再多次验证其他商品以论证准确。
看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没有一个现成的老师来指导和督促你去分析原因,也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把背后的逻辑归类。就好像你参加培训,结果半路走神了,回去之前拷了老师的PPT,之后就一直放在U盘里再没打开过。网络资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是这个PPT,看一眼好像记住了,其实根本没懂。
信息不对称当然是有价值的。创投板块的投资者就是擅于用这个挣钱的人。他们利用自己对商业形势的理解和研判,对创业企业进行评估,给出一个估值,赚取未来的收益。留学中介也是如此,他们对申请学校的流程非常了解,利用申请者“嫌麻烦”的心理,赚取高额服务费。
要改变自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需要的是摄入足够的相关有效信息,形成自己的研判体系。虽然不可能你在所有方面都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但改善一些,总是会为你带来收益。少吃一点亏,指不准会离摘掉贫穷的帽子又近了一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