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例会上,领导批评部分科室业务工作不够细致,业务数据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大约摸、应该是、可能吧这些说辞挂在嘴上,根本经不起问。
其实,大而化之的问题很普遍,远不止这几个科室。
工作以来,我交流轮岗了四个单位,所见到的一多半同事,包括我自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个毛病。
我曾想,这个毛病之所以普遍,与我们的文化根源不无关系。
之前读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提出由于地理、文化等多重原因影响,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基于直觉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局限于感官直觉,缺乏理性判断和逻辑分析,容易经验主义,不精准不精细。所以中国古代发明家不缺,但系统的科学知识论几乎没有。
当然,我并不是说经验主义一定不好,毕竟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文明的延续,多半基于经验的代际传递。
但毕竟时代在发展,问题在变化,我们看待事物、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更新。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些新问题、新考验不断涌现,专业化、精细化、创新性在各领域被不断强调,经验主义就显得不那么好使了。
而由经验主义带来的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习惯,会让我们难以科学有效找到问题矛盾的本质特点、普遍规律,从而让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就像厨师在做菜时,当我们日常准备家常菜不追求多高品质时,也许可以大而化之一把油、两把米、感觉到了就出锅,但是真的是在准备顶级的佳肴,可能就需要精确到多少克、多长时间了。
我们自己在开展工作时也一样,如果要追求卓越,就要养成追求细致的工作习惯,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原则,少说大概、可能、差不多,多看表、多记数、多学习,崇尚理性、保持客观,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才能创造更优秀的业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