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教你一套正确的工作思维方式,也许能受益终身,值得一看。
昨天跟几个朋友去深圳一家挺有名的音乐主题餐厅吃饭。听着慵懒的吉他吟唱,席间谈笑风声,好不惬意。吃的正酣,灯突然灭掉,一对男女主持走上舞台,只见大屏幕画面从音乐MV切换至微博互动大屏幕,主持人说“又到了我们的摇一摇互动环节,请打开你们的闪光灯,一起摇吧,看看今天谁能超越我们海岸城广场店的最高纪录…”
你能想象这样悠闲轻松的环境里玩摇一摇的感觉吗?当时我们几个人异口同声地小声说了句:“真想骂一万个mmp,哪个脑残想的这奇葩活动!”“这么摇完了,还有心思吃么?”“来这里吃饭就是冲着环境去的,这可好,灯关了锅里啥都看不见,眼睛都被闪光灯快闪瞎了,聒噪的主持也吵的烦”“排这么久的队,进来你跟我玩这套,闹呢?”……朋友们对这一脑残活动的补刀评价不绝于耳。
也许是因为职业病,干运营这么多年,不由自主地代入想了下,店家为什么要这么干?
实体餐饮的本质与电商零售没有区别。电商核心业务原理用一个公式表达就是: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同理用这个解释实体餐饮:
销售额:营业额,很好理解不赘述
流量:现场等位人数(或店门口经过的总人数)
转化率:就餐率,即实际开台吃饭总人数/等位人数(或店门口经过的总人数)
客单价:就餐人的人均消费金额
那么,做这场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可以提升上述公式里的哪个指标?
搞个摇一摇活动,就餐现场是热闹了,可店外看不见,所以不会无缘无故让场外走动或排队的人变多,更不会让他们有更强的意愿进来,因此流量并不会增加,也谈不上就餐率。
那客单价呢?是不是玩嗨了点更多菜?中奖了一高兴再多吃点?排除我们这类反感的人,那些参与的人摇完了之后,体内血液大部分都流向了胳膊及心脏,胃部缺血消化不良吃不动,客单价就更别想提升了。
这么一看,别说提升了,不降就是好的。你说,这是不是干活不带脑子?
为了避免我们沉迷赚钱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带脑子,今天我推荐大家一个思考模型——5W1H模型。
注:图片源自网络当我们接到一项新工作时,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
What:老板交给我的任务是什么?如果没听懂,请坦诚说没理解并确认清楚,不要没懂装懂
Why:老板为什么把任务交给我?老板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可以帮助你了解老板想法,从而让工作结果尽可能接近老板预期
Who:这个任务是想解决谁的问题?
Where:这个任务是解决什么场景下的问题?
How:如何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老板能给我什么资源?我能调动哪些资源?
When:老板希望任务在什么时候完成?我能够在什么时候完成?
如果你觉得上面看着有点晕,而且交待工作的时候也来不及想那么多,也可以精简为2W1H模型,即:What-Why-How模型,核心在于What。
What:定性问题,看清问题(事物)的本质
Why: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How:基于上述的分析,再来想怎么做
再拿开头的经历举例,假设你是这家餐厅的运营策划,有天老板一高兴大腿一拍,跟你说道:“小王啊,我看XX家酒吧里搞了个摇一摇活动,挺有意思的,咱们也搞搞吧。”
你用这套思考模型,脑中快速一过,可能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1、先定性问题:摇一摇这个活动能够促进互动,是用来提升现场人气用的,但实际能带来的转化不一定高。老板只是觉得这个活动有意思,看别家搞过,但如果有更好的活动,相信也是可以替换的。
2、想清楚为什么:老板想做活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赚钱,如果活动玩出花不赚钱不说还赔钱,你信不信能拿刀砍死你。
3、再想怎么做:摇一摇也不是完全不能用,放在场外给排队等位的人玩更合适不过,一是可以缓解排队顾客的等位焦虑,降低流失;二是吸引过路的人可能也一起坐下来玩,增加更多潜在顾客;三是摇完过后可能更觉得饿,兴许点更多,帮助提升客单价。最重要的是,这样不影响场内就餐环境,保护好店里悠闲轻松的氛围和调性,这是品牌立身之本。
如果你把这样的分析跟老板balabala一讲,他肯定大腿一拍,“咦,小伙可以啊,搞起搞起!干好给你加工资!”
看见没,这就是干活带脑子和不带脑子的区别,它决定了你的工作干的好不好,在职场能走多高、走多远。
这套万能的思维方式,各行各业以及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能用,大力推荐你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