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爷爷生病做手术住院了。
他变得敏感、多思、没安全感,曾经杀伐决断的他,像个小孩。
我是自幼被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算是我的半个父母。
爷爷是小说里的那种封建式大家长,中国式父亲,理智、决断、善权衡、不近人情、一言堂。
奶奶是典型的中国母亲,软弱、焦虑、敏感、爱子女、牺牲自己、奉献家庭。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就是一个很冷漠且无情的人。
他最大的爱好是看书,自家人吃饭的时候他宁可看书,也不愿多说几句话。
小时候,我很顽皮,每次犯错,他会拎着扫把在我屁股后面追着打。
他喜欢大包大揽,做决定的时候从不和人商量,一旦做下决定,没有人能改变。
小时候,我和我曾祖母关系很好,她走了之后我很难过。可我没见过身为儿子的爷爷,掉过几滴眼泪。
他会在我的哭求下,依旧坚定地将家里的小猫送人。
他似乎总能用最理智的姿态,作出最有利的决定。
同样的,这次手术前,他都没喊过痛,直到做完手术,很难受的时候他才会哼哼几句。
我在旁陪侍的时候,他便的很多事,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又要调整床位。
我因为挨着交稿日期,看了看时间我姑姑也差不多要来,于是我对他说,我准备走了。
他说,你再坐会儿吧,等我睡着再走吧。
他似乎……很害怕我的离开。
可我不明白,他曾经那么强大的一个人,怎么也会脆弱呢?
前两天,我回家看望爷爷。
爷爷出院了,身体状况已经稳定。
我询问他情况,他始终表情淡淡的,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就像在医院的时候一样。
不知为何,心里升起一股莫名失落感。
直到我要走的时候,遇见了邻居,她告诉我:爷爷一直在盼着我回家。
那一瞬间,未名的情绪交织,过往所有的记忆连成了线。我回头,果然看见了站在门口的爷爷,他望的正是我要走的方向。
其实,中国式父爱一直都是个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我爷爷那辈人。“父亲”二字,本身就意味着沉重。
在中国的文化中,父亲是“天”,天是不能塌下来的。天一旦塌了,那么一切就会毁灭。所以天要承担一切,他要积极进取,要沉默隐忍,要没有软肋,而“爱”意味着柔软,所以他们不能有爱,所以他们只能将这一切埋藏在心底。
可这种行为,终究是反人性的。那沉默而不曾说出口的爱,这造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女与父亲的误会,可人总是会在失去的时候,才会学会珍惜。那种发现时却为时已晚的追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又为这份爱多增了一份沉重。
我不喜欢这种沉默的爱,因为它太过于沉重。
可当我明白时,却发现自己既没有资格也没有立场评判它,因为它太过于沉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