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不少文学巨匠的自传和简介,但从来没有思考过他们说是怎么写好文章的,而且每个人的文章都是不同特色。
今天早上和妻子探讨,我忽然有感而发。或许就是这样吧。
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别误会,不是在建议读书。他们基本都爱读书,或许还走遍中外。
那么现在有几个问题:
1.他们怎么就愿意做这些?
2.他们人生是不是过得幸福?
3.他们做这些,他们的父母都是怎么看待的。
4.他们现在都被称为大家,在当时又是被社会怎么评价的?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有些是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就是读书人。他们愿意读书。或者至少是子承父业做了些事。经典的比如三苏。
有些是自己找到了读书作为自己喜欢的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不喜欢八股文,但是依然喜欢看西厢记这些。
2.他们的人生,并不是都过的很好,很多反而很悲惨。即使苏轼也是颠沛流离。钱、舒等都是。也有过的还好。但似乎和读书好坏关系不大。
3.他们的父母有些很开明,允许后辈自由发展。有些严格控制,胡适的妈妈对他要求比较严,但是还是给了他很多自由。
4.当时的社会对他们就褒贬不一了。有些早早就赢得了社会名声,如唐伯虎。有些死后千百年才慢慢被理解。
读书多行路多,对人生影响很大,对他们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但他们自己觉得幸福还是不幸福,我不知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说到这里,感觉很混沌似的。这是因为你无缘身在此山中。你不是他本人,怎么可能知道他怎么想的。只是看到了他的文章和他的行为。
他们都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选择权,自己选择了自己的路。他们是自己选择走上了文学之路。比如鲁迅。
即使曾经被家人逼迫着学习,到后来也是机缘巧合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文学。
也就是说,最终都是自己的选择。
他们首先是自己喜欢文学,自己喜欢文学,再加上有机会看到很多书,有机会行万里路。对于自己看过的书遇到的事都有感而发,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了。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教的只是技巧,比如阅读怎么得分,写作文怎么写好开头,背一些范文等等。并没有教孩子去热爱生活,教孩子们去理解生活的真谛。
不过,话说回来了,学校教育本来就只是速成教育。这种对生活的感悟是父母来教育的。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指在生活中随时都在学习。
为什么会有人专门指出这点: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很多人都只是认为在学校才是学习,他们并不喜欢学习。那是他们狭隘了,把学习看小了。真正的学习从出生就开始了。
所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就是学习。只是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孔子言谈举止,并不是现在学校里那套知识。因为平时的生活作息这些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的学习,只是小道。
如果有了对生活的良好感悟,再看看书写写字,就能写好文章了。
这是我的看法。202101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