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超《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
怎么写好教材解读文章?
深入研读教材是备课的起点,怎么写好教材解读文章呢?
首先,要明确写教材解读文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交流,而是为了推动自己思考,或者说与自己展开内心的对话。所以,在刚开始尝试的阶段,不必纠结自己文笔不好,不懂得文章的章法,等等,不要畏惧“写不好”,先树立一个观念:文章是给自己看的。
这一点很关键,如果每次写文章都担心别人看就会下笔无神,一定要先开始写,一旦开始就会越来越好。
其次,当成读后感来写,即读教材文本写文章。以语文为例,读完课文,自己接收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有什么收获、感受?文章试图传播什么思想、情感?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或亮点?对作者有哪些了解?想让学生学到什么?……这些都是教材解读文章可以展开的内容。
吴老师提到的这种方法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当成读后感来写,这一点值得尝试。据之前的经验,每次写教案都是先熟悉目标,再进行设计。在接下来的解读教材中决定根据吴老师提到的这几类问题进行思考,真正与文本对话。
再次,在“读后感”的基调之上融合“教学问题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具体就是前文提到的5个方面——教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开掘、围绕目标预设教学程序预设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教学评价与反馈等。
这三点可以看作写好教材解读文章的前提。当然,文章写得出色,还有很多其他条件,比如文章要有深度,教师肚里的墨水必须多才行。那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有人建议以教材或课文为圆心,列出书单读书,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了日积月累地积淀功夫,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一定要为教材解读文章明确一个主题,或者说要为文章拟定一个标题。要注意,“读《ⅹⅹⅹ》有感”“解读《ⅹ××》”不能算作标题。标题要能提炼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传播力。
写教材解读文章是“深度备课”的需要,当然要为实际的课堂效果服务。一堂课时间有限,目标明确才可能保证教学有成效。对应到教材解读文章,就需要主题鲜明,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标题的“规定性”可以把思考聚焦到一个或两个点上,从而引向深入。
文章主题,一般是与教学(学习)目标的确定紧密联系的。在通读教材,对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等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之后,接下来就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课标的理解等,结合学生实际,判断这节课“最适合”教学生什么、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大致明确了方向之后,确定主题,开始细致、深入地研读教材,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展开思考与分析,把备课关涉到的问题一一探讨明白。
这是写教材解读文章的一个大概思路,以刘发建老师为例,看他是怎么写教材解读文章的。
他在教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鲁迅作品—《少年闰土》时,认真写了教材解读文章《触摸鲁迅的童年》。从标题就能很明确地看出这堂课的主题与目标:
“认识鲁迅”小学生要从这篇课文开始,接受鲁迅精神、鲁讯文化的启蒙教育。
“思考童年”从童年入手,赢得学生共鸣,思考玩伴与友谊如何填充童年生活等问题。
“触摸”字、词、句——学习人物描写,练习回忆和记叙类文章的写作。
主题明确了,思路清晰了,文章的展开就相对容易了。围绕这三个“点”,深入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搜索自己的“认知内存”,收集相关资料,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
由此可见,写好教材解读文章的关键是两点:主题(目标)确定是不是恰当、适合,自己的“认知内存”是不是丰厚。
虽然举例是语文,但写教材解读文章适合所有学科,只不过因为语文是母语,外延广,教学目标往往不够明确,而且容易跑偏,所以才更受关注。
总之,写教材解读文章要立足于挖掘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过程的谋划,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掌握及运用知识技能,感悟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并以知识技能学习为载体,发展思维能力、提升素养等。这是写教材解读文章(实质上是备课)要深入思考的内容。
写好教材解读文章,可以看作备课的基本功训练,所以请重视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