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文集里,有很多劝诫君王勤政爱民的策论,有以仁政为主的,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先哲;有以法度治国的,比如韩非子,商鞅;也有像荀子这样重视民众力量的,要求统治者要亲民爱民。
读得多了,忍不住在想,这些大家先哲,他们很多人是没有官职在身的,为什么统治阶层愿意去听他们的学说?就像孔子,周游列国,成为很多君主的座上宾,门下弟子众多。也没听到他为官。
我想大概是那时候读书人太少,人们智慧未开。交通也不方便,很多人一生可能都没有离开过生活过的土地的方圆百里。同时,那时候物资更多靠手工劳作,庄家要靠天收,吃饱穿暖才是人们心头的头等大事。总之就是,人们的见识都远远不足。先哲们的出现就是凤毛麟角!
统治者想要管理他们治下的民众,同样需要学习。毕竟作为上位者能享受到的,是普通百姓终身可望而不可即的。没有谁愿意被推翻,所以他们极为重视那些治国的策论。这也给了那些有条件读书,有观点有建议的先哲们得以施展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