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3岁的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尤其是小月龄的孩子对于白天和晚上是没有概念的。0到3岁的孩子从缺乏对时间的体验,慢慢过渡到可以记忆时间、然后把这些事件记忆跟时间联系起来,从而开始能够感知时间。
3到6岁幼儿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幼儿阶段初期,孩子只懂“现在”,而对于“过去”和“将来”没有什么概念;到幼儿中期,孩子逐渐知道比较大的时间单元,比如理解“今天”,“昨天”和“明天”的概念,但是对于“前天”,“后天”,他很可能又不大清楚了解;一直要到幼儿后期,孩子才会逐渐的过渡到更大一些的时间概念,比如春夏秋冬是四个季节。但是他对于单元时间的长短是没有办法估计正确的,比如:一个小时、一分钟有多长。所以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跟孩子说我限你十分钟时间完成这种的话,对孩子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他没有办法估计准确你说的这个十分钟到底有多长。
我们大人习以为常的“时间”这个词,其实本来就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很难跟孩子说清楚“马上”到底有多快,5分钟之内、8点之前这些词,对还没有时间概念的孩子来说,都是不清不楚的信息。说个让大家惊讶的事实,科学研究证明,要到五六岁,孩子才能开始弄清楚早晨、中午、晚上的时间序列,昨天、今天、明天这样的概念要到7岁才能被孩子接受!是不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晚?
所以,在8岁之前,想要孩子不磨蹭,首先就要逐步帮助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怎么建立呢?
培养时间观念从规律的生活开始!
将时间概念以非常自然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让吃饭、睡觉,都变成培养时间观念的一个环节。有些家庭的生活作息很随意,爸爸妈妈一睡懒觉就不知道到几点,吃饭也是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的,这样不规律的作息养出来的孩子,时间观念一定是很淡的。
我们在后面专门附上了一位家长介绍她是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文章,生动的展现了很多小技巧和例子。
案例:前几天,我去姐姐家,一进屋,小外甥嘉嘉跑过来抱住我的腿,抽泣着说:“小姨,妈妈打我了……”
还没等嘉嘉说完,姐姐就气呼呼地说道:“回家一个多小时,一共写了两行字。饭也不吃,就在那里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不知道在干什么!”
我把姐姐劝住,让她先看电视。我走进书房,看到书桌旁边有一个拼图板,我拿起来,看到已经拼了一多半。
“做作业时是不是在拼这个?”我问嘉嘉。
他擦了擦眼泪,慢慢地点了点头。
“拼的不错。这样好不好?给你一个小时,你去吃饭,然后做作业,如果一个小时内完成了,我们就一起把这个拼图拼完。”
嘉嘉想了想,说:“好。”
“我用手机定上闹钟,一个小时后,手机就会响。现在就开始计时了!”
嘉嘉赶紧跑去吃饭,大约用了二十分钟吃完,然后就趴在桌子前写作业了。
当他把写完的作业交给我时,我看了看手机,时间过去了49分钟,不到一个小时!
姐姐这时也对我表示佩服,竖着大拇指说:“真有你的!”
体验时间长短的计时游戏
事先设定好一个时间,然后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件事情,这种游戏统称为计时游戏。比如一分钟内看能数多少个豆子、五分钟内能叠几件衣服之类的。这类游戏能让孩子很集中的体会到这一段时间的长短,特别符合孩子具象的思维方式,逐渐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就能把“一分钟”和“能数二十颗豆子”这个具体的动作结合起来了。这样的体验越多,对他们的帮助越大。
善用时钟
教孩子认钟表是帮他们建立时间观念最直接的方法,但是这里要敲黑板喊注意了,孩子真正学会认钟表也是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不要指望一个四岁的孩子就能准确地告诉你几点几分了。但是,从教给他们,“分针走两格,就是两分钟了”开始,也是对时间观念很好的培养。
这里有个小技巧,家长们要学会用闹钟这个好帮手!有时候,不断地催促不如给孩子定上个闹钟,告诉他什么时候期限到了。这一招比爸爸妈妈在旁边催可是常常管用的多呢!滴答滴答的指针就变成了他们对时间直接的认识。
不妨让孩子自己设闹钟玩儿。沙漏一类的小计时器也可以起到闹钟作用,而且更有趣。
通过以上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还自然而然地训练了孩子的计算能力,而且通过时间把抽象的数字和具体的数量联系起来,让孩子的逻辑思维得到更好的启发。
让孩子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平时家长们经常跟孩子说说守时的好处,这种话别总是在催他们干事儿的时候才说,那时候他们最听不进去了。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说,或者找找跟时间有关的绘本给孩子看看,让他们在故事中体会时间的重要性非常有效。家长去看看我们在这个主题下推荐的书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