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传》说:“乘城而见阙。”登上城门楼子去观望。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不见”什么?对本诗主旨所持观点不同,“不见”对象不同。
《毛诗传》说:“言礼乐不可一日而废。”孔颖达疏解(大意):
《传》认为,学子废弃学业,在城阙溜来溜去,以登高望远为乐事。因此留在学校的人责备他们说:你们为何要弃学而在城阙“挑兮达兮”、乍来乍往呢?要知道礼乐之道,不学则废,一天不见这些礼乐,就像三个月不见一样生疏了,怎么要废学去游观?!——《传》认为本诗主旨为“刺学校废也”,因此“不见”的是学业,即礼乐之道。
《郑笺》虽然也认同“刺学校废”的主旨,但认为是留在学校学习的学子“不见”弃学而去的学子:“君子之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故思之甚。”
《传》“刺学校废”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宋代欧阳修《诗本义》说:“据诗三章,皆是学校废而师徒分散,朋友不复群居,不相见而思之辞尔。”苏辙《诗集传》说:“《子衿》刺学校废也。”
清人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也都遵从此说。
南宋朱熹《诗集传》则完全抛弃了“刺学校废”的说法,认为“此亦淫奔之诗”——是讲男女之间的情事的。
现代人也大多把它当作情诗来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你那青色的衣领,让我心生悠悠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见你,难道你就不传音信来了?
你那佩玉的青色带子,让我思念不已。即便我不曾去见你,难道你就不能来?
在这高高的城楼上,来来往往望眼欲穿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就好像有三个月那样长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