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
重新看待美,让自己更美

重新看待美,让自己更美

作者: 万万人迷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12:06 被阅读0次

    读完“序”我才发现我对这本书的认知有误,好吧,其实是我的“先入为主”,我以为书名叫做《深度思考》就全是关于如何思考的,想必是那种枯燥无味的理论指导,所以买回来这么久一直放置在一边,也可能是一种逃避(因为指导自己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深度思考需要费力,所以就在心理上产生了逃避)。但现在来看,这本书更多的是让我们突破自我。继续阅读,阅读完之后,可以抒写自己的故事。

    第一部分读完,对我产生的是深深的触动,点燃了我对“美”的重新认知和追求,内心不断地畅叹,就该以这种追求美的方式来生活,让美充斥在生活的角落,让激情带自己前行。

    打破传统,重塑自我。我是谁?我想成为谁?你如何定义自己,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可以摆脱别人对我们的期待,避免为自己设定狭隘的标准,在我们的社会角色下,潜藏着一个变幻莫测的“自我”。与这个“自我”相处时,我们需要勇气、耐性和决心,需要不断突破舒适区。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态度,观察世界,体验新事物;勇于尝试,不停追问自己在乎什么,喜爱什么,从事的事情有什么意义。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优势,就需要发挥它,而不是因循守旧地压抑它,否则它会让你无法认清你是谁,你在乎什么。从法国的弗勒身上,作者学会如何保持从容和自信,特别是对性和身体坦然自若,自然面对自己的本性和风格。弗勒身上流露出一种来自内里的力量,一种自信而强大的女性力量。“作为女人,你可以保持完整的女性气质,同时拥有强大的领导力。”这是对传统意义认知的突破,“在过去做出选择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采取他人强加的标准:‘你必须/应该/一定要这样做’,现在,我开始想象自己也能脱离限制。”弗勒有意忽略他人的期望,了解自己的真实愿望和需求,找到更真实的自己。她能超越各种障碍和规则,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这种自由与实用的结合让作者着迷,让她不再那么严格地对自己,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也不该这么严格地对自己。“我曾经一直将努力学习摆在首位,以最高的期望要求自己,以获得成功为目标。与弗勒相处的日子教会我,生命中同样重要的是尽情享受生活,享受新的文化和新的环境。我不必迎合他人,或随大流。”尽情享受生活,纯粹、尽兴一直是我向往的状态。“超越约束、回归真我、追求实用”。

    “体验不适的事物,放下先见之明,走入他人世界。”这跟我只看到这本书就猜测它是关于传统的“思考”的先入为主观念呼应,真正走进它,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再次体验到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的快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教会我以一种更具颠覆性的新方式体验和理解世界。”

    法国是一个充满激情和魅力的国度。从书里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法国的热爱,同时对异域风情的向往也被她点燃。向往法国这个充满激情和自由的世界,释放自我,寻找自我。“法国人对美和设计感拥有天生的直观能力”。“在法国生活,人们呼吸道的不仅是美,还有自由。”“法国人对裸体有不同的态度。法国人认为裸体是自然的,甚至是一种美。在法国,不同年龄、体型的女性裸露着上身晒太阳,孩子们在海滩上一丝不挂地嬉戏,没人对此大惊小怪。”“我羡慕法国人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体,渴望某天我也能不顾他人的指指点点,勇敢袒露身体”(我读到这里就“热泪盈眶”了,好爱这种自由开放的自然,好爱这种对自然美的崇尚与热爱)。“对于法国人,一切都是重要的。是的,一切。”“法国人认为,事物的意义来自事物的内部,来自大地母亲。所以在法国,是电话‘制作’了自身。”“放慢,回味,尽情享受,这象征着法国人对待美的方式。”

    “法国影响我最大的是:它唤醒了我的感受,让我在最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发挥感受力。”(我突然知道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是什么了,能够唤醒我感受的东西。我不觉得自己是没有激情的没有价值得存在,只是很多时候没有让外界事物来唤醒自己这种感受。但今天这本书也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我的感受,让我热泪盈眶,让我心潮澎湃,让我产生行动的冲动。)

    “我渴望成为法国人,生活在美中,让美融入每个感官。”

    作者会因为环境的冲击而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动不已。我时常在看到很美的事物时也会禁不住激动不已,甚至热泪盈眶,我爱这种感觉。

    第一次听到“解构主义”。作者在研究电影时采用了这个“新文学理论”:它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绝对的意义。解构主义者认为,你永远不知道作者的确切意图;相反,读者和观众在体验艺术作品时的角度是变化莫测的,他们会从文本中(电影文本、喜剧文本)创造出自己的意义。电影中,导演、演员、灯光师和工作人员在讲述一个故事,而观众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故事。艺术家在作品中会提供信息,唤起观众情绪,但他们却不能控制观众如何体验作品。这个用我们经常说的话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但知道了这个“解构主义”理论,就更能清楚地知道这种感受该如何解释,也体会到“知道的越多,对人生、对生活就更加的清晰,也会活得也明白”。法国当代文学理论家罗兰 巴特的文章《作者之死》中声称,读者实际上已经“杀死了”作者,因为读者通过页面上的文字构建自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这种观点也教会我们一种方式,培养出一种自我意识,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的方式,“从他人的角度观看自己,感受自己,既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也能承受各种不确定感和不适感。”而这种方式和意识,也可以迁移到领导力上面。作者是一个领导者,书中也阐述了很多关于领导力的内容,我不过多复述,我很敬佩作者“真诚地表达自我,并允许他人如此”的领导方式。

    作者这里有段关于“人文学科”的论述,让我觉得自己应该要早点读到这本书,了解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看待文科的方式,那么学到的知识在运用上面则也会有所不同:人文学科的每个领域——文学、历史、艺术、哲学或宗教研究——都教我们反思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质疑什么是人性。这些课程让我们仔细地观察人类、图像和人类的处境,反思各种思想流派,挑战习以为常的真理。它们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关联,用我们的叙述方式讲述它们的意义。这段话很想送给现在正在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我似乎没有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要学文科,当时就觉得自己的理科成绩不好,无奈之下选择了文科。但也是喜欢文科的,因为它可以让我更有文学修养,读很多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内涵。但这仅仅是这些所学提供给自己的很笼统很模糊的一些说法和作用,具体的从没有认真去思考过。对于所学的东西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应付考试。但当然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它们的美妙。特别是在学习文艺理论时,对于“美学”的感触颇深。无论是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仅是那些理论都能让我唏嘘,让我词穷,内心澎湃的感受都无法用语言表达,更别说那些美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我很享受那种美带给我的意境的感受。曾经也还犹豫过考文艺学的研究生,但后面也就不了了之了。“以审美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事物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细微差异”,我觉得我也具备这些能力,但却不是“总是一贯”如此。试着发现周围的美,在生活中找到书中描述的情景。我们经常会忽略身边的事物,从未认真观察过它们,思考它们的独特之处,更不用说思考美的定义。关于美,我们可以超出社会的审美标准想象美啊美?美也可以来自那些讲述故事的事物,感动我们的事物,唤起情绪的事物。不完美和缺陷也可视为美,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美也是美,它们突破了传统的标签和定义,具有更独特的品质。

    重新看待美,认真定义美,让生活中多些美,让生活变得更“美”,让自己更“美”,尽情地享受生活,充满激情,做到尽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新看待美,让自己更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aq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