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雨绮争吵中持刀划伤丈夫闹到派出所,此新闻一出,吃瓜群众纷纷惊掉下巴,如此彪悍、极具攻击性的行为却并未受到多少舆论谴责,反而网友表示佩服张雨绮的魄力,传统女性的柔弱贤淑难道过时了吗,攻击性强的人为何这么受欢迎?
攻击性在我们眼中往往指向负面特质,我们容易将其视为一种具有伤害性的力量,但其实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剥离了攻击性也就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更有魅力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会为人称道,她给你的印象仅存在大脑中,但有攻击性的女人,更具生机与魅力,她的形象与气息会萦绕于你心头。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英尼科特提出了一个理论,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他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一个能量球,当一个人向外伸展自我的时候,就会自然产生攻击性,遇到好的促进性环境时,就可以与其他存在建立好的关系,这时能量转化为热情、创造力、生命力,而当攻击性置于坏的剥夺性环境中,能量被忽视或拒绝了,就没有建立起关系,此时就形成了真正的攻击性,若攻击性向外,就变成了破坏性,攻击性向内,就变成了抑郁。
武志红老师曾为我们深刻解读了攻击性,他着重提到一个说法:儿童需要获得母亲或客体 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 而得以幸存的感觉。
由于婴儿受全能自恋的支配,担心自己发出攻击后会摧毁母亲乃至整个世界,所以若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更没有报复他,则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下,是另一个存在。当母亲接住了婴儿的攻击,这个时候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可以说婴儿的自体找到了客体,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变成了二元关系里的热情。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活力能滋养自体,这就是自信;活力能滋养客体,这就是热情。
活力必须能在关系中流动,否则关系不免让人感觉虚浮,而活力总是与攻击性如影随形,因而一个没有攻击性的人也是缺乏活力的,让人感觉虚假的,很难与别人建立起真切的关系。
热情和创造力是白色生命力,破坏性和恨是黑色生命力,区别仅仅在于是否被看见,那么如何转化破坏性?看见他!
你攻击我,而我带着爱包容了你,并深深理解了你的不安,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接纳,在我的爱中转化为白色生命力。
说来容易,但做到可是不易,如果无法转化这种黑色生命力怎么办呢?诚实地反馈给对方:我承受不了攻击,但不是你的错,是我能力有限。
总之,对攻击性温柔地敞开怀抱,接纳攻击性,转化破坏性,遇见生命力,达成真正的亲密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