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孩子会不可避免的激怒、挫败、打扰家长,他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当中会不顾忌别人的感受,不替别人着想,毕竟父母也是有需求的,有自己的生活,有权获得快乐和满足。很多父母发现到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的行为根本无视父母的需求,这种孩子的父母通常会感到很痛苦,对也不知道感恩、自私自利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怨恨。
也许有些家长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不会有冲突的,因此对孩子的大部分要求妥协,以避免他们发脾气,尽量让家里处于和平环境。那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帮助家里做家事,也很少顾及父母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替别人着想,希望父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每一件事情,如果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就会说父母的坏话,会发脾气,会离家出走。
父母应该怎样跟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倾听到父母的内在需要,并且体谅到他们的需求,达成一致的行动?
只有当孩子为父母带来问题的时候,比如说当父母开始感到自己内心的不接受感,并且开始产生厌烦,挫折和怨恨感,自己变得紧张不安,不喜欢孩子的行为或者开始监视到孩子的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
1.孩子吃饭,总是拖拖拉拉吃很久。
2.孩子每天在你上班的时候给你打几通电话。3.孩子把他的玩具弄得客厅的地板上面。
4.孩子经常把他的牛奶摔在地上。
5.还有些孩子还会要求你跟他讲一个故事,然后再讲一个,然后再讲一个。
6.孩子把音乐开到很大,搞得很吵。(这些问题都归属于父母)。
当问题归属于父母的时候,我们的方法有三种。
1.我们可以试着直接改变孩子。
2.改变环境,
3.人改变自己。
在这里我只讨论第一种方法父母怎样去直面孩子跟孩子进行交谈,从而改变这种不可接受的行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在孩子的行为干扰到她的生活的时候,使用到无效的沟通方法。
举个例子:当你忙碌了一天,非常的疲惫,回到家里的时候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下,但是,你五岁的儿子缠着你让你跟他玩,他不断的在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头上挡住电视,要你陪他去玩,那你现在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不陪他玩。
这种情况,你怎样回应呢?
当家长碰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都会送出一个解决方案,告诉他必须怎样做,或者应该怎样做:1.(命令指示指挥)别挡住电视了哈,你自己出去玩,别在这里吵。
2.(警告训诫威胁孩子)你怎么这样不懂事啊,如果你再吵了,我就要打你了哈,
3.(劝告布道和说教)别人觉得很累的时候,你就不要吵别人。
4(建议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你自己一个人出去玩吧,让我安静一下。这些口头的回应,是家里的解决方案,传递给孩子你认为他必须这样做。
事情是由你来定掉的、由你来掌控的,你在掌控这件事情,你把他排除在外。如果你一个朋友到你家里来做客,碰巧把他的脚放在你的这个新的椅子上面,你肯定不会对他说,“你马上把脚放下来”,你只会说“哎呀,这个椅子,我是刚买的,会弄脏的”,或者借口说“我们到沙发那边去坐一下”。人们通常会这样跟朋友对话,但是很少这样跟孩子对话,家长自然而然地对孩子发出命令劝告威胁或者建议,而且每天都是这样对孩子说。这么一来孩子对父母进行抵抗防卫和敌意的态度,就不足为奇了,他们会觉得被拒绝被压制被控制,他们会觉得很丢脸。
我们对孩子进行沟通大部分都是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批判批评指责:你应该更懂事,你这样是非常不体谅别人的,你很坏。
第二种就是会归类会嘲笑会羞辱:你就是得寸进尺的人,你瞧瞧你那个德性。
第三种就是会判断做心理分析:你是想把我激怒对不对,你不要把我惹毛了哈,我告诉你,我在哪里做事你就跟到哪里,你永远都是这样。
第四种就是教导说教:打断别人的说话是不好的行为,好孩子是不会那样做的,你为什么不能听话一点呢,如果别人也是这样对你呢,这些信息可能会带来一些什么影响呢?
第一、孩子被评价为责备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内疚感到懊恼。
第二、孩子会感到父母不公平,他会感受到一种不公,“我什么也没做错啊,或者说我的本意并不坏啊”。
第三、孩子常常感到父母不爱自己,遭到拒绝,他不喜欢我,因为我做错了事情。
第四、孩子常常对这样的信息做出抵抗行为,他们会固执,只见一个孩子的典型反应就是“我没有烦你呀”。
第五、孩子常常会反过来对父母发动攻击“你自己不也总是那样吗,你也不是不收拾房间吗,你总是很累呀,”或者说“我的东西,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第六、拒绝性思维,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不足,他们会损害到孩子的自尊。
我们都很习惯和擅长送去拒绝性的信息,或者在短期内这种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达到我们的效果,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尤其是对孩子来讲,这些拒绝和否定的信息种下了他们一生无法接纳自己、无法爱自己、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无法充分地活出自己的种子。
这些信息几乎都是以你开头的、矛盾都是指向对方:
你停止那样做!
你不应该那样做!
你如果再这样我就打你了!
你如果不停止那样那么你就会后悔的!
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你真淘气,你为什么说话不算话呢?
你的行为就像个婴儿?
你就是需要被关注吗?
你为什么不乖乖呢?
你应该懂事一点。
相比较而言
以我开头表达的内容比你开头表达的内容更加客观,更加符合事实。
那么怎样发出以我开头的信息呢?
(我的感受+你的形为+你对我的影响)
要坦诚的对一个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这样比告诉孩子因为他采取某种行为,所以他是一个坏孩子要好的多。
一个家长在孩子踢了他一脚,家长的反应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疼死我了,我可不喜欢被踢
2.你真是一个坏孩子,你怎么总喜欢踢人呢?
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信息,那么孩子是有可能改变他不可接受的行为。
传送什么信息呢?
第一个,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第二个表达父母的感受,第三个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经常发出你开头的信息,那么也会促使另外一个人发出你开头信息,这就是攻击类型的信息,很容易引起抵抗和判定。
这就是为什么在恶化的关系当中,冲突演变为互相谩骂和互相指责。比如说有个家长跟孩子是这样对话的:
家长说“吃完饭不洗碗,你总是拖拖拉拉”。
孩子就是说“你也不是每次吃完饭就洗碗的啊”,
那家长就讲“那不一样啊,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我还要收拾你的房间,邋遢的要死”。孩子说“我不邋遢”。
家长就说“你还不邋遢,
你这几天都没洗头没洗澡了”,孩子会怎么说呢“你有时候更不爱干净,你也不是经常没洗头吗。”
家长就说“你还说我啊,我房子比你的房子干净多了”,
孩子怎么讲啊“你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吧”。
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和对话,是不是很熟悉,包括跟伴侣之间的争吵,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在争吵的时候,双方的情绪越来越糟糕,这就是吵的最后都已经忘记了当初是为了什么吵架的。
这就是经常发出“你”信息造成的这样一个局面。
以我开头的信息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
很多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对于知道父母的真实感受,表示很惊讶,他们会对父母讲“我以前不知道你这么烦;我以前不知道你这么大的压力;你以前怎么不告诉我你的感受呢? ”
孩子跟成年人不一样,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的影响。在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过程当中,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浑然不知,遇到有人把这种影响告诉他们,他们通常会愿意更多的为别人进行考虑。
怎样面对亲子冲突?
很多家长在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都是用谁赢谁输的观念来考虑问题。
有些家长不一定赞同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跟孩子争输赢啊”。很多家长都是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想要教导孩子,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念,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这样:孩子是错的,我们是对的。当孩子反抗的时候,就会想“反了你,我就不相信治不了你”。
这些本质上都是跟孩子之间的权力争斗,都是一场关于输赢的战争。家长最想要的结果就是孩子听自己的,要他干嘛就去干嘛,要不玩游戏就不玩,叫他学习他就马上去学习。现在有些家长说我必须要让他知道家里谁说了算,否则的话,他们就会利用你、控制你。
我们把解决冲突的两种方法,称为方法一和方法二。每一种方法都会有一个人赢一个人输,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另外一个人妥协了。
下面就是一个父亲跟他十岁的女儿,小芳之间的冲突,我们来举个例子,
先看看这个方法一是怎么解决的。
小芳说:“再见,我要去学校了”。
家长说“宝贝啊,外面下雨喽,你还没穿雨衣勒。”。
小芳说“我不需要穿雨衣啊”。
家长就讲了“你不需要雨衣,你会淋湿的,可能会感冒嘞”。
“雨没那么大”;“雨很大”;“我不想穿那件雨衣,我讨厌穿雨衣”。“如果你穿了雨衣就会暖和很多啊,也不会弄湿啊,你现在去穿雨衣”。“我很讨厌,不想穿”。“你回到你的房间去去穿雨衣,这样的天气你不穿雨衣,我就不让你到学校去”,“哎呀,我不喜欢穿”。“没有不喜欢你不穿它你就别去了”。“好吧好吧”。
然后小芳很心不甘情不愿的穿上雨衣。父亲达到了目的,他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小芳必须要穿上雨衣。父亲赢了尽管小芳不愿意,但是最后结果就是父亲赢了小芳输了。小芳对这个解决方案一点都不满意,但是面对父亲的权威,她投降了。
他们使用方法一来解决冲突的家长,实质上看起来很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实质上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孩子没有什么执行力去执行这个解决方案,她是没有动力的。孩子对父母会产生怨恨,父母在执行解决方案的时候会遇到困难,孩子是没有机会发展出自律精神。
方法二:
小芳说:“再见,我要去学校了”,家长说“宝贝啊,外面下雨喽,你还没穿雨衣勒。”,小芳说“我不需要穿雨衣啊”,家长就讲了“你不需要雨衣,你会淋湿的,可能会感冒嘞”,“雨没那么大”,“雨很大”,“我不想穿那件雨衣,我讨厌穿雨衣”。家长说“我希望你穿上”,小芳说“我讨厌那件雨衣,我不会穿它,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就不到学校去了”,家长说“好好好,随便你吧,你不穿就不穿吧,淋湿了你就知道了哈”。
小芳达到了她的目的,她赢了,父亲输了,小芳很开心,父亲对于这个解决方案很不满意。但是小芳用威胁的方式使用了自己的权利,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到学校去了”,对不对?父亲投降了,那么这个方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个孩子总是胜利父母总是失败的家庭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这些孩子学会了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说气人的话,抗议的话,这些孩子常常是野性难驯,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冲动任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比任何人的需求都重要,他们也常常缺乏对自己的行为的内在控制力,并且成为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而苛求的人。很遗憾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深陷到其中的一个困境。
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还有其它可以可供选择的方法。
那就是方法三:没有输家的沟通方式。
在解决任何冲突的时候不会给任何人造成会输的感觉。(没有输家)小芳“爸爸,我要去学校啦”,“宝贝外面在下雨嘞,你还没穿雨衣呢”,“我不需要雨衣 ”。“这雨下的很大,我担心你会感冒”。“我不想穿我的雨衣 ”。“听起来你的意思是你一点都不想穿那件雨衣对不对? ”,这就是主动倾听,“是的,我讨厌它 ”。“你真的讨厌你的雨衣”,“是的,它真的很难看,学校里面没有人穿那样的雨衣 ”。“你想穿的与众不同”,“是的,别人都穿的很酷的雨衣 ”。“我明白了,你不想穿你的雨衣,是因为它很难看,那么我肯定不想让你感冒对不对,你能想出一个让我们两个人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吗 ”
小芳想了一想“哎呀,我可以穿一下我妈妈的雨衣”。“那句花色的雨衣,对不对”,“是的,它很好看”,“那你先试一试喽”。几分钟之后穿着妈妈的雨衣出来,袖子有点长就把它卷起来了,“你喜欢它吗? ”,“当然,它很好看啊”,“好啦,你喜欢就行了,这样你就淋不到雨了 ”,“OK,那我走了,再见”。很
显然,小芳跟他父亲都是用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方式解决了他们的冲突。
这种解决方法很快速、不限制任何权利,不论是父亲还是小芳,最后两个人圆满的解决了问题,并且对彼此产生了温暖的感觉。我们怎么开始呢?
首先跟孩子一起坐下来给他们解释和讲解这个方法。大多数孩子跟父母对方法3感到陌生,他们已经习惯了用方法一和方法二解决跟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必须要向孩子解释这3种方法并描述他们的差别。八岁以上的孩子通常会被这样的介绍所触动他们会很好奇的了解这个方法三。
没有输家的方法记载了六个步骤,我们父母可以遵循这几个步骤,用这个方法跟孩子进行一些沟通。
步骤1:发现和定义冲突。
步骤2:产生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
步骤3:评估备选解决方案。
步骤4:决定最好的可接受解决方案。
步骤5:执行决定。
步骤6: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我们的父母在尝试使用新方法的时候,常常会犯错,孩子在学会不使用权利的情况下解决冲突也需要时间。这都需要一个过程,父母需要一些时间,孩子也需要适应父母的改变而发生相对应的变化。给自己和孩子一点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