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是一种比喻,比喻一种被痛苦、恐惧、受伤感所禁锢的人格惯性,碰触到它,它就会这样反应,成年人看似都没问题,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痛点 ,一碰到那个痛点,就会一反常态第地进入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模式中。
举个例子说,一个孩子,童年之中,父亲可能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但父亲唯一不允许的就是他成绩下滑,所以当他的考试成绩不那么理想时,一向慈爱的父亲就会非常严厉地惩罚他,这时候孩子会遭受非常大的冲击,一个对自己非常喜爱的长者,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瞬间变得让人不寒而栗!也许那一刻,恐惧、失望、自责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内心。
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他不允许自己工作中出现失误,一旦出现失误,或者他的领导变得威严责问的时候,他立即就会回到童年被父亲责罚的那种恐慌之中,感觉就像被父亲惩罚了一样,所以他潜意识下会让自己拼命努力,不让这种情形再现。
内在小孩运作机智是,曾经有过的恐惧、失落、痛苦未经处理一直黏在那里,当现实世界类似的情况发生的时候,这个机制就会发生作用。
人生四中痛苦:
不圆满的爱。人类所有的行为不是爱的表达,就是爱的呼唤。没有圆满的爱的形式,但爱本身是圆满的。
不被看到和理解的孤独。每个人的知见都是独特的,信念系统、世界观都是独特的,也因此,影响彼此理解、彼此沟通的困难就在于此。
某种自由被剥夺的囚禁感。我们的身体从来都不是自由的,但我们的心却可以自由无羁,这本来就是一对矛盾,所以真正的自由,在于心的开放与接纳。
挥之不去的匮乏感。人类的匮乏感是与生俱来的,不论是拥有了爱情、财富、权利还是疆土,这种匮乏感永远无法被满足。匮乏感无法被满足,也无法被克服,但它可以被放下。
我们的内在小孩可能会受创于不圆满的爱、可能一直都在孤独中前行、也有可能被现实的严峻囚禁了原本自由的灵魂,或者因为匮乏感,即便已经拥有了很多,却依然孜孜不倦地求索,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源于我们的内在是一个孩子的模式,所以如果要让这个内在小孩长大,从这些无法真正悦纳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就要回看到他的原生家庭。
虽然内在小孩的运作机不完全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车祸、事故、战乱等都会带来运作机制的发生和改变,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内在小孩机制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
成年人在很多事情的处理和关系的把握上常常有心无力,那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决定这些的处理模式和反应态度来自于他的信念,信念源于哪里?从何时开始形成?如何转化信念?这些都要回看到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模式、教养方式、时代背景、各自的性格特性、亲子关系的紧密程度等。
当我们无法意识和觉察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改变和提升自己,要修复这些受损的信念系统,改写信念形成的脚本,我们就需要回到原生家庭中去疗愈自己,与自己和解,滋养自己的内在小孩,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信念系统,在爱中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