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是名将且又有智慧的乐毅

摘抄,是名将且又有智慧的乐毅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4-01-12 12:42 被阅读0次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其中,白起、王翦(jiǎn)、廉颇等都是那个时期战功赫赫的名将。当时也有这样一位名将,他带领弱小的燕国军队拿下齐国70座城池,几乎灭了齐国,他就是乐毅。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记载:“燕昭王用乐(Yuè)毅,破强齐之雠(chóu),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兵立破,亡七十城。”

燕昭王善用乐毅,拿下齐国70座城池;而燕惠王不重用乐毅,导致损失了70座城池。

那么这个乐毅到底是谁呢?能有这样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位战国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

一.蒙明主礼贤下士,出计谋游说五国抗敌

关于乐毅的生卒年月,史书没有记载,只知他是魏将乐羊的后裔,出生在中山灵寿,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是赵国人。

乐毅在少年时期十分聪明,喜欢阅读兵法,曾被赵国人推荐当官。因为赵国发生内乱,所以乐毅离开了赵国,选择投奔魏国。但魏王无心励精图治,乐毅认为自己无法施展抱负,再次打算投奔他国。

公元前314年,齐国大举兴兵讨伐燕国,曾一度差点灭亡燕国。随后,好不容易勉强复国的燕昭王求贤如渴。于是,受到了感召的乐毅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燕国,很快就受到燕昭王的赏识和重用。

当时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经齐国一战,国力大不如前。在乐毅全心全意的协助下,燕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帮助燕国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实现富国强兵,还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前来效力。

公元前288年10月,秦王约齐王同时称帝,结成联盟。燕昭王派苏秦劝说齐湣(mǐn)王撕毁齐秦盟约,废除帝号,而后伺机灭掉宋国。

齐湣王被打动,于是废除帝号,转而与各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除帝号,说服其他诸国出兵。齐湣王取得攻秦胜利后,又经过三次战争,灭掉了宋国。这样,强大的齐国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

不久,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自知当时的燕国还不是齐国的对手,于是建议燕昭王可以联合秦国、楚国、魏国和赵国兵力一起去攻打齐国。这个策略被各诸侯国接受,也就是著名的合纵攻齐。

在攻打齐国的过程中,乐毅表现出了优异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当时,乐毅统筹协调,与各诸侯国达成一致协议,确定各诸侯国的军队攻伐的范围,合力攻齐。在齐国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他果断进军,直驱都城临淄并成功攻占。

然后乐毅进行了第二次分兵,兵分五路,包围齐国。燕国势如破竹,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即墨和莒(jǔ)两座城池未被攻克。

乐毅在乱世中,遇到了信任他的明君,让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发挥。在伐齐中,乐毅深刻地领悟到光靠武力是没有办法赢得人心的,于是对占领的城池布施德政。他不仅废除了齐国一些严苛的政策,而且还减轻了赋税,尊重当地的文化,从而赢得了人心,从根本上瓦解了齐国。

当时,乐毅攻下齐国的都城时,燕昭王大喜,不仅一雪前耻,也震慑了其他国家。于是,他将昌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封给乐毅,让他成为“昌国君”。

时势造英雄,乐毅虽生于乱世,但因为他足智多谋,能够洞察局势,从而成就了自己。而他之所以受人拥戴,不仅仅是他的聪明才智,更是因为他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以德服人,赢得民心。

2、遭遇对手离间计,避其锋芒奔走他国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乐资继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这是因为自己身为太子,却得不到父王的重用,而父王却十分信任乐毅一个外人。不平衡的心理,让他对乐毅产生了敌意。

当时,齐国的田单在了解到这一事情后,就造谣说:“乐毅之所以留下两座城池未攻破,是为了在齐国称王。”

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加上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便派将领骑(jì)劫取代乐毅,并召他回国。可是乐毅心中明白,燕惠王不怀好意,他担心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靠了赵国。

其实,乐毅留下两座城池未攻破,是为了施行仁政。他不仅禁止士兵侵略,礼贤下士,还减免赋税,取消暴政,安抚人心,避免燕国成为众矢之的。

乐毅辞去将领之位后,齐国趁机发动战争,收回了被占领的70座城池。乐毅的一番心血,全都功亏一篑。

而赵王深知乐毅有勇有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见他投奔而来,十分欢迎。赵王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为“望诸君”,以此来威慑燕国、齐国,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乐毅施行仁政,为他赢得了人心。但因为功高盖主,引起了燕惠王的猜疑。燕惠王为了一己私利弃用乐毅,将他从前线召回,导致原本占领的城池被全数拿回。

乐毅洞察到自己的危险境遇,果断选择逃离燕国,另觅良主,保全了自己。燕惠王因为轻信小人的挑拨离间,不仅失去一员大将,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也启发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理性客观,切不可主观臆断,否则只会造成重大损失。

3、颠覆以往的观念,为后世之人开创新局面

乐毅投奔赵国,燕惠王担心赵国利用乐毅来攻打燕国,十分不安,也很后悔听信谗言,把乐毅逼走了,导致燕国损失惨重。

于是燕惠王派人去赵国游说乐毅,指责他说:“先王刚辞世,朝堂之上,波涛暗涌。想请将军回来,助我一臂之力,却不想将军误会了我的意思,投靠了赵国。将军投靠赵国怎么对得起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

乐毅十分清楚自己在燕惠王心中的地位,以及回到燕国后的处境,于是给燕惠王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

在《报燕惠王书》中,乐毅先给燕惠王解释了自己不回燕国的原因。他指出是因为害怕那些居心不良的人再次利用他来破坏和大王之间的关系,让大王的名声受损。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待先王的忠心和真心。只有先逃到赵国才能维护燕惠王和先王的名誉。

在信中,他回忆了当初作为魏国的使者来到燕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把他提拔为燕国的亚卿。他作为先王的臣子,有义务为先王排忧解难,一雪齐国给燕国带来的耻辱。于是他接受了先王的命令,带兵攻打齐国,才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了不让燕惠王忌恨他,他继续在信中说道,通过伐齐战争不仅可以证明他的忠心,还保全了先王的名声,证明了先王的决定是正确的。因此,他担心回到燕国,自己的名誉受到侮辱,会贬低先王的名声。

乐毅还在书信中谦虚地说,他虽然不聪明,但他也是受过君子教导的,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在为先王和燕国考虑。

最后,乐毅还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燕惠王能够善待他的家人,并承诺他永远不会带兵攻打燕国。

因为这封信的约束,燕惠王也不好再勉强乐毅回燕国,更不能为难乐毅的家人。于是,他为了缓和和乐毅之间的关系,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

乐毅后来也和燕王重建友谊,以赵国大臣的身份出使燕国,从此往返于两国之间,为两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也促进两国的友好往来。

后来,燕惠王的儿子燕喜王打算攻打赵国,时任“国昌君”的乐间多次劝阻无效,燕军在鄗(hào)代之战中惨败。领军作战的乐乘是乐间的儿子,被赵军俘获,他决定投降赵国。乐间怨恨燕喜王不听劝告,也逃到了赵国成为赵国将领,乐乘则被赵王封为“武襄君”。

乐毅通过写信委婉表达自己的处境,打消了燕惠王的疑虑和猜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并为后世子孙开创了新的局面。乐毅和他的儿孙们先后都被封为了君侯,开创了一门四君侯的先例。

结尾

回顾乐毅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个会领兵打仗的将军,他的为臣之道忠诚,是一个可出征为将入朝为相的大智慧之人,而且还是一个聪慧优秀的外交官,他的外交手段果断,当形势不利时能急中生智,化解危机降低损失。

尽管乐毅立下功业之后遭到了新主的抛弃,但他委婉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仅让新主尊重他的决定,还善待他家人,这无一不体现他的睿智与涵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是名将且又有智慧的乐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mx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