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讯息历史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十四之名将乐毅下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十四之名将乐毅下

作者: YOYO情感小哈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7-13 17:35 被阅读7次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十四之名将乐毅下

4、名将的能力

胜了第一仗,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乐毅有个谋士,叫剧辛,是法家代表人物,出过书叫《剧子》九篇,也是能带兵打仗的主。他给的建议是:攻取齐国边境城市,稳步推进。如有不妥,立时撤退。

换成一款知名游戏里的话就是:团战打赢了,你不抓紧推塔,在那浪什么呢?小心被反杀!

乐毅指着临淄说:不推塔,直接上敌方高地打水晶去。

城市,其实是先有市,才有城。这个地方能种粮食,就会有人聚集,时间久了就建起了城市,人越来越多,城越来越大。简单点来说就是先是摆地摊,后来搭起了帐篷,再后来盖成小商铺,最后建成大商场。

在当时,城池是最基本的军事防御单位。春秋时期,城里人才是“国人”,乡下人就是“野人”。就是你要是在城里,我保护你;你不在城里,死活跟我没关系。

所以说,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支军队,都能绕过敌方国土上所有的城池,直接去攻打敌方的国都。

但问题是,各国驻守边境的部队不是泥人。他们不会死待在城池里任由你大摇大摆的去攻击国都,他们会派出部队截击,如果实力不足,他们也会在你屁股后面袭扰。等到你到了人家都城下面,你也就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当年孙膑第一次围魏救赵,虽然是趁魏国主力在外,照样也得先围困了魏国边境重镇襄陵,才派出部队去佯攻魏国的国都大梁。并且他选择的伏击地点,并不是在魏军主力回援的必经之处,比如深入魏境的朝歌等地,而是在魏、卫交界处的桂陵,所以还得利用了魏军的轻敌之心,把回援的魏军主力引到这里进行决战。

我相信,乐毅的战略目标如果仅仅是夺城掠地,他不会合纵其它四国,而是只凭燕国就可以攻取齐国边境的一些城市。但以齐国强大的军力,又很容易将失地再夺回来,结果就是两国陷入无休止的拉锯战中。

所以,乐毅从提出联合诸国伐齐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决定了,他要毕其功于一役。以五国联军的强大之势,逼齐国以倾国之力来迎击。利用一场大战,尽灭其精锐,并且将他的军心击溃。然后,千里跃进,兵锋直指临淄。

他的信心源自于对齐国形势的精准判断:齐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罢黜贤良,政令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愤。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内部必然发生动乱,然后我们就可以慢慢收拾他了。但如果不抓住时机,等到齐王回过神来,想办法稳定军心民情,那我们就难办了。

故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

但是,在此之前,他还要先解决一下自己人。

他先是遣退了秦国和韩国的军队,然后令赵国攻河间,魏国攻宋国旧地。

如果说他统率五国联军,并且大胜齐军,证明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那么,他对友军的安排,显示出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和精明的外交手腕,以及强大的自信和野心。

因为,如果他继续率领五国联军攻齐,打下来以后利益怎么分?难道到时候把齐国分成五份?还是说五国再打一仗?这些都不能使燕国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必须带领燕军单干。

但你也不能让人其它四国白来一趟吧?所以,他把邻近赵国的河间之地给了赵国,邻近魏国的原宋国旧地给了魏国。至于秦、韩两国,他们不与齐国交界,给他们地盘也没用。但是一个灭亡的齐国,对秦国本就是天然的利益;且秦、韩两国和燕国不交界,加上燕国先天实力太弱,就算吞掉了齐国,对秦、韩也不会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也就是说,他将带领燕军,深入齐境。虽然齐国主力已败,但万一形势没有向他预料的那样发展,他所率领的燕军将会陷入死地。所以,做出这样的决断,他需要过人的勇气和强大的自信。

而攻陷齐国国都,然后再四面开花获得齐地。这样的战略安排使他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要帮助燕国彻底地吞掉齐国!

姬平,我就打下一个大大的齐国,来回报你二十余年来的信任!

当乐毅率军来到临淄城下时,齐王出逃,齐国大乱,齐军无心抵抗,更没有人率军勤王。燕军顺利进入临淄,搜刮宝物和祭祀无数,运回燕国。燕王亲自去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并且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在齐国开始收取齐国其它城池。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孙子》

之后,燕国军队在齐国如入无人之境,齐国大小城市望风崩溃。

5、名将的德义

但乐毅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将这场战争由军事转向政治。

一方面,他亲至城郊祭祀齐桓公、管仲,对齐国的名士以礼相待,表彰齐国的贤良人才。

另一方面整肃燕军纪律,禁止侵掠杀戮,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等措施,深得齐人敬服。

尤其是到最后,齐国人接受燕国所封君号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这在当时极重名节的社会环境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要知道,燕军刚占领临淄时,是有当地名士上吊自杀的。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

在军事上,乐毅以左军渡胶水,收东莱郡;以前军达渤海,收琅琊;右军沿黄河、济水而下,屯扎在东阿、鄄城;后军沿北海,镇抚千乘。六个月内,下齐国七十余城,尽皆划入燕国版土,并设立郡县治理。

最终,仅有莒和即墨久攻未下。

乐毅围攻这两城一年多都没有攻克,干脆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处扎营,并且要求围而不困,从城里出来的老百姓一律放行,还要给赈济。

他的打算应该是认为这两座城反正也跑不了,干脆以攻心为上,最好让这两座城主动投降,这样对收揽齐国人心更有帮助。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于是,这一围,就围了三年。终于,有人——据说是太子——开始在姬平面前挑唆了,说这乐毅这么能用兵,区区莒城和即墨都攻不下么?我看他是想当齐王啊!

据说当时姬平二话没说把太子揍了一顿,然后就说了一句话:乐毅就算是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

然后,他先是赏给乐毅的老婆孩双以王后和王子服饰,然后配备君王的车驾、礼仪用品送到齐国给乐毅,并且立乐毅为齐王。乐毅这吓了一大跳,坚决不敢接受,一再拜谢,最后写下辞书,并且宣誓以死效忠燕王。从此包括齐人在内,各国都对乐毅的德义表示敬服。

但就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9年,乐毅攻齐五年之后,燕昭襄王姬平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即位(抱谦,没查到他的名字),是为燕惠王。

燕惠王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他的亲信骑劫去替换乐毅。

按照正常剧本,燕昭襄王姬平对乐毅那么好,乐毅应该对燕国是忠心耿耿,接到调任马上回国才对,然后他的下场或许就像伍子胥一样被沉入水底。

不!乐毅知道燕惠王居心不良,他逃了,投奔了赵国。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兵法》

乐毅一走,燕国军方都愤慨不平,军心涣散。被田单抓住机会,大败燕军,一举复国。

而到了赵国的乐毅受到赵王的尊崇,将他封于观津。燕国被田单大败之后,燕惠王竟然派人到赵国面见乐毅,指责他说乐毅同学你因为与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跑到赵国来,你这样做对得起去世的先王吗?

乐毅就给燕惠王回了封信,信很长,大致内容是:

我怕回到燕国被你杀了,这样的话,不知道的人会说我有罪,是先王识人不明;知道的人会说我没罪,是兄弟你不够义气。所以只好来赵国,就让别人说我不讲义气吧。

当年先王任人唯贤,所以我就投奔了燕国,并且得到了赏识。我也打算拿下齐国,来报答先王的恩情。最终总算不辱使命,可以说,燕国的历任国君,功业都没有比得上先王的。

现实不是童话,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尾。当年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使吴国攻陷楚国。但阖闾的继任者夫差却把伍子胥扔到江里去了。这是因为夫差不懂伍子胥对吴国的重要性有多大,所以他不会后悔杀掉伍子胥;而伍子胥看不懂君王与君王是有区别的,所以只能在江里发发牢骚了。

所以,舍身建功,我将彰显先王的英明,所以我努力去做;委屈认罪,我将损害先王的名声,所以我只能逃走。

当然你也可以放心,我不会帮着赵国来攻打燕国的。

那些圣人说,君子断交了,不会说别人坏话;忠臣离去了,也不敢表白自己的好名声。所以,我只能通过书信,让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了。

接到这封信之后,燕惠王倒也没把事情做绝,封乐毅的儿子为昌国君;而乐毅则死于赵国,谥号望诸君。

大约一千年后,唐肃宗供十大武功卓绝的名将于武成王庙中,战国名将仅乐毅、吴起、白起三人。

合五国之兵攻齐,是谓智;

分齐地而于赵魏,是谓信;

围孤城而不急攻,是谓仁;

率孤军而破齐都,是谓勇;

破齐国而无劫掠,是谓严;

尊于赵而不侵燕,是谓义。

智、信、仁、勇、严、义皆备,乐毅,真名将也。

(乐毅)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王羲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十四之名将乐毅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qg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