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想法
叶嘉莹:中国最美先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叶嘉莹:中国最美先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作者: 人间南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23:41 被阅读207次

“人生数十寒暑,回首一看,数十年一瞬间,不管是悲欢离合,刹那之间都过去了。

我已经90多岁了,虽然老了,可是我有一个梦,我的梦是什么?我在等待,等待因为我的讲解而有一粒种子留在你的心里。

多少年之后,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千春犹待发华滋’”。

——叶嘉莹

因为捐出个人财产,叶嘉莹先生又出现了新闻热点中,去年,也是因为捐款,她的名字上了热搜。几千万的金额,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笔巨大财富,而在叶先生眼中不值一提。在她心中,诗词与教学才是闪闪发光的“金子”,是一生的挚爱与宝藏。

1

叶嘉莹,号迦陵,小名“荷”,蒙古裔满族人,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是叶赫家族的后裔,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属同一宗族。叶家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叶先生从小就接受到良好教育,父母对她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教育理念,虽能到学校读书,但生活上约束极严。踏上诗词之路,主要源于伯父的影响与培养。

伯父是个时髦海龟,但国学素养深厚,膝下无女,见侄女诗词上极有天赋,不由格外欢欣,常常与她交谈,寓教于闲聊。之后在伯父的鼓励下,叶先生开始尝试写诗——“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这首《咏莲》是她少女时期的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叶先生的父亲因当时的政策和工作原因,与家人聚少离多,直至后来失去联系,杳无音讯。17岁那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也是在那一年,母亲身患肿瘤去天津开刀,最终因为病菌感染,在归途的火车上离世。当时她写了《哭母诗》共八首,这是她第一次感觉到生命的无常以及死生的隔离。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是首诗里的开篇两句。

2

国破家亡,亲人离散,一连串打击下,是古典诗词支撑叶先生继续面对生活。诗词能够抚慰受伤的灵魂,令人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中振作起来。特别是在大学二年级,叶先生有幸遇到了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恩师——顾随。

顾随,字羡季,别号驮庵,在古典诗词领域造诣颇深。顾随先生讲课重感发而不拘泥词句翻译,传播的是诗词的美感,常将修身与诗词相联系,主张修辞立其诚,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所讲皆为“诗词的精华,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彩”。

自从跟顾先生学习唐宋诗,叶先生一直都坚持听课,即使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课,也会挤出时间去听课。每次上课“心追手写,希望能把先生所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记载下来”,积成八大本笔记和活页记录达十余册之多,跟随她辗转几十年,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候,笔记本也随身携带。

1948年3月,叶先生由于南下结婚而结束了在北京教书的日子,开始了连续多年的颠沛流离。这段婚姻对叶先生而言既没爱情也不幸福,只是一时心软答应求婚,而丈夫婚后就暴露出大男子主义和大少爷脾气。她曾说:“我的一生都不是我选择的。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他姐姐是我中学老师,她很喜欢我,我老师选择了我。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但是谁让我结了婚呢?” 

跟随丈夫到台湾生下大女儿不久,丈夫就由于思想政治问题被捕入狱,之后叶先生和女儿也被抓入警局,释放后被迫辞职,没有容身之地,暂住亲戚家。居室有限,她带着女儿晚上睡在房间过道的地铺上,白天只能抱着孩子在室外徘徊,以免影响主人休息。

当时叶先生写了一首名为《转蓬》的诗:“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3

为了谋生,叶先生四处求职,终于找到一份教书的工作聊以糊口。三年后丈夫被释放,日子却更加艰辛。因在牢狱之中受太多折磨,丈夫性情变得暴躁乖戾,见生下来的老二还是女儿,更是动不动就对叶先生斥责辱骂。叶先生独自承受着养家的压力,回家之后还要面对丈夫的冷脸与呵斥,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曾想过用煤气结束生命。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其中一句,“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

“那时我终于被逼出一个自求脱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一部分精神感情完全杀死,这是使我仍能承受一切折磨而可以勉强活下去的惟一方法。” 叶先生不承认自己是弱者,但也不认为自己是强者,她用一个词“弱德之美”形容自己——她没有能力改变时代,人生也多是被动,但在被动中能不随风倒,有自己的品格,有自己的修养。把她安排在那里,就尽自己的力量要持守住自我。

诗词、教书,正是叶先生持守的一片天地。

4

1954年,叶先生被推荐到大学任教,她也再度重回古典诗词的世界,沉浸在教学、研究中。她利用暑假编写《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每天挤公共汽车去查书,一个图书馆、一个图书馆地跑,去找那些善本书,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它们抄下来。

1966年,凭借她的古文诗词底蕴,叶先生被邀请到美国讲学,之后到加拿大教书,她一个人负担全家人的生活,还要学习用英文教学、讲诗词,常常深夜和凌晨还在查字典准备讲稿,而一大早就要上讲台去给学生们娓娓道来。

生活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不料又迎来人生更大的打击。1976年,她的小女儿与女婿在车祸中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可想而知。叶先生把自己关在家中,拒绝一切友人的问候。因为任何人的关怀,都会引发悲哀。“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这是十首《哭女诗》中的一首。 

但她并未沉溺于哀伤,人生思考的关节似乎被打通了,她想起过去顾随先生说过两句话:“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历经世事无常,痛极以后,她终于明白了其中含义,有了彻底的参悟。

在我们眼中,叶先生经历了太多苦难,回想起来都是悲凉与苦涩,而她对于苦难的看法是:“平静是好的,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经历过挫折,都是过顺利的生活,不一定是好事。各种苦难,谁都不愿意发生,可是极大的悲哀和痛苦,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如果不把诗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诗词,可以使人心灵不死。

5

经过如此多的患难痛苦,叶先生终于把自我打破,不再被家庭子女所束缚了,要将自己投向古典诗歌,为古典诗歌的传承献出余生。一辈子没有做过自己选择的叶先生,选择回到祖国教书。

1978年,叶先生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叶先生到南开大学任教。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来回都是自费。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定居南开。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决定给她捐助,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2018年6月,在南开校友总会,叶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今年,叶嘉莹先生再次捐赠1711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这两则新闻一出,就引发人们热议,大众被金钱的数额吸引,而这正是叶先生最不在乎的。在叶先生看来,与40年前决定回国奉献后半生的生命及时间相比,捐献身后财产不算什么——“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叶先生90岁生日,温家宝手书

95岁的叶先生,独自生活,过得很简单,当有人问她是否觉得孤独时,她淡淡地说“我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面对死亡,她也并不惧怕,唯独担心有一天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见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时,没有把自己从中国古典古诗词中感受到的生生不已的力量,没有把诗词中真正美好的世界传承给后人,这才是她觉得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晚辈的一件事。

《考古》杂志有过一篇报道:两颗从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叶先生很受鼓舞,写了一首《浣溪沙》:“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这正是她对诗词文化传承的决心与信念。


活字大师 叶嘉莹说:古诗原来应该这么朗读_日刻_腾讯视频

南木近期原创

母亲不是神,妈妈亦凡人

迦百农:无法想象的苦难,无法掩盖的光芒。

多年后,我才看懂牡丹

做父母,比做人难

郑秀文选择原谅,这就是生活,没有童话只有故事。

她们为什么拒绝“少女感”?

沦为“花奴”,真香!

古村深澳古风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叶嘉莹:中国最美先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ny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