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元大钞上印有的人物,叫本杰明·富兰林。
他出生于贫苦家庭,家中众多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一个。尽管家境困顿,但他聪明才智,自幼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然而,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尽管辍学辅佐家庭,他的求知欲望却愈发旺盛。他不甘平凡,通过自学、阅读,以及对各种实验的探索,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奋斗者。用风筝收集雷电
即便面对家庭的阻碍,他独自前往费城,创办了自己的印刷所。在艰苦的奋斗中,他并不止步于商业成功,还投身政治,成为费城议会主席。他不断学习,掌握多国语言,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最终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展现了卓越的多才多艺。
他投身于独立斗争,成为起草《独立宣言》的委员之一。他的外交手腕也让法国支持美国独立,最终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在《巴黎和约》签署和《美国宪法》制定中,他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他的一生是这样的:
12岁被安排到哥哥的印刷厂里当学徒工,一边干活一边读书,还写诗印成诗集出售,销量还不错。
17岁时他决定从波士顿前往纽约,后来辗转到了费城,在一家小印刷厂打工。在费城不久,富兰克林被一个虚伪的总督骗到了英国。
发现被骗后,18岁的富兰克林在英国又找了一家更大的印刷厂,并学会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雕版印制工艺。后来,富兰克林回到费城开了自己的印刷厂,还开了文具店,并和女友结了婚。
青年富兰克林的成长看似不太顺,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并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成家立业。
26岁那年,富兰克林出版历书《穷查理年鉴》,分享为人处世、生活习惯和道德准则,而后每年都出版一本,连续25年,这为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他还开始学习外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文都不在话下,也为他日后成为外交家打下了基础。
30岁时,他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在从政期间,富兰克林发起了很多改善民生的运动,如改进消防队,建立宾夕法尼亚大学,修建医院和图书馆等。
42岁时,他靠着自己的本事,实现了财务自由。1776年,富兰克林70岁,他被任命为独立宣言委员会,《独立宣言》发表。
二、自学成才的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在做印刷工时期,喜欢和朋友一起针对社会问题辩论。为了能够在辩论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他坚持大量阅读,在阅读他偶然发现了一本《旁观者》杂志。他特别喜欢其中的一些文章,于是就想去仿写这些文章。在阅读的时候,他拿出纸张简要记录文章的重点。
过一段时间之后,不翻阅原文,只根据自己在纸上的记录来复述文章。将自己复述的文章和原文对比,他发现自己远不如原作者的词汇量大。为了积累词汇,他想到了自己以往的爱好——写诗。他曾经写过一些诗集,但是因为觉得这些诗集没有用途,于是就放弃了。现在他开始意识到了写诗的好处。写诗需要考虑韵律、格式等等。对词汇的灵活性有极高的要求。
为了写诗,富兰克林有意识地找出自己喜欢的散文,并将散文改编成诗歌。过一段时间再将诗歌改编成散文。如此反复的练习让他能够很快地掌握大量的词汇,让他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
三、富兰克林写作法
1️、描述优秀作品大意。选择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写下对每个句子的简短描述,只要能回想起句子讲的什么意思就行。目的是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运用什么样的逻辑表达观点
2️、自己写文章并对照原文逐句纠正。按照原文标题或主旨,自己写一篇,然后把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取长补短,对那些表达不如原文的地方进行纠正。目的是写出和那些文章一样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简练的文章,这一步可以训练出明确且中肯的表达。
3️、把文章改写成诗或散文。上面两步的练习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词汇量太少,不是不认识这些词,而是写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做不到文章里那般“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为了迫使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把喜欢的文章改写成诗句,等时间长了以后,最初的措辞忘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个训练方法促使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4️、完善文章总体结构和逻辑。把喜欢的文章的每一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并且故意打乱顺序,等到很长时间以后,忘了原文的措辞,也忘了词汇的顺序时,把摘抄的线索按照自己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最后再和原文进行对比。如果自己整理的思路和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时进行纠正,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