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从咖啡厅回家的路上,路灯在还没有完全变暗的天色里显得无比温柔,觉得安全。这样的温柔和安全,像极了初到哥本哈根时候看到的灯光。去哥本哈根的行程是和全班同学一起,算是一次国际交流。集体预定了晚班航班,从爱丁堡出发。下午收拾好行李以后去机场和同学们汇合。到达哥本哈根的时候夜幕已经深了,学校预定了车接我们到酒店。路上看到低矮的房子一个接着一个,房间里亮着的都是暖黄色的灯光,街道上的电灯是串在电线上挂起来的,也是柔和的黄色灯光。丹麦旅行日记
关于安全感去年在图书馆写完论文回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灯光,让人觉得安全。想到韩剧《恩珠的房间》里关于色彩的解释,橙色是象征着热情和幸福,所以当我们的生活当中缺乏橙色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缺乏活力。觉得有道理。
很多东西都能够带给人类安全感。有一些安全感来源于人类进化中血液里留下的东西,比如储存了食物、水果、酸奶、饮料的冰箱(人类的囤货本能);汽车和房间(密闭的空间以躲避野兽),而更多的安全感来自熟悉,比如暖色系的路灯、便利店《便利店是城市的心脏》、麦当劳、干净清爽的男士香水、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东北口音。
人的记忆体系庞大繁杂。我常常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出神,觉得这个陌生人和哪个朋友很像、西班牙闻起来很像中国、广州下雨的夜晚听起来很像爱丁堡、爱丁堡的风和大连很像。也因为这样的通感,随着时间的累积,越来越少地体会百分之百的陌生。
人类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有着天然的本能,在马斯洛需求体系中最基础也最重要,包括但不限于身体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也有人把这种安全叫做舒适圈。人在舒适圈中的安全感来源于熟悉,对于周围的环境、人、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自我的认知、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自己的工作方法,感到熟悉或者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安全感不能带给人改变和成长,长久地满足了安全感的需求,在马斯洛需求体系中,人类的需求也会再上几个层级,需要他人的认同,自我的成就和成长。这一批人开始提出踏出舒适圈的概念,鼓励大家有勇气离开熟悉的环境。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去旅行(在Tourism Management里对于Tourism的定义是The activities of a person outside his or her usual environment for less than a specified period of time, and whose main purpose of travel is other than exercise of an activity remunerated from the place visited。但是我更喜欢的通俗的定义是,人们从一个自己熟悉的(待腻了的)地方到一个别人熟悉的(待腻了的)地方的行为)。杨昌溢(飞机的坏品味)曾说,“我偏爱置身于完美的陌生之中”,大抵也是因为如此。
所以人们去学习新的技能,学习英语、学习演讲;人们去轮岗,学习不同的岗位工作;人们不断寻找新的挑战 突破自己的边界。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主动要去踏出舒适圈,有时候人们又很抗拒或者恐惧。直到某一天的早晨,用早餐机做一个煎蛋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高三备考时候看到的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突然就明白了。彼得.圣集说“人们并不抗拒主动变化,但会抗拒被改变”,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
(1)让主动先于被动
常怀温水煮青蛙的紧迫感,当周边的环境长时间地让你感到舒适,不如提早准备,主动踏出舒适圈,在寻找新鲜感和挑战的过程中,主动将舒适圈扩大。
(2)可能更多的情况是
无论怎样提前准备,总是会有很多被动地改变,将你毫无准备地推出舒适圈。这种情况下:在陌生中寻找熟悉的元素,就像陌生城市的711 麦当劳,然后把陌生变为熟悉。
关于安全感2019年6月2日
孔庆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