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269516/4bdafee846300127.jpg)
这本书阐述了日本民族生活习惯,基本上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琐事,试图描述这个民族在灵魂深处的思考以及行动的态度。
日本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他们的判断与决策,是由什么决定的?他们的价值体系与观念,如何影响到对人生的态度?作者说,日本人和日本民族的价值体系是独特的,既不属于佛教体系,也不属于儒教体系,而是日本式的——包括日本的优势和劣势。
受中国传统文化近千年的影响,日本封建社会时代人们崇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在日本的武士道则崇尚道德和强者。他们痛恨投降的弱者,毫不怜悯,并基于此开展冰冷和残忍的屠杀活动。
1.
从战争中的日本人着手,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让人不解的行为。
他们认为战争并不是军备力量的较量,而是精神信仰与物质信仰的战斗。“精神战胜物质”的思维已渗透到日本人的全部生活里。有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日本商家推销冬季女生服装的广告宣传画上,她们穿得少的惊人,百褶裙露腿。实际上,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耐寒训练,即使是冬天,大街上也到处都是穿着短裙和短裤上下学的孩子。但据统计资料显示,中老年患风湿痛和关节炎的日本人明显比其他国家的人多。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所谓的“战胜”有什么意义?
日本人的信念是必须把一切预先安排好,对他们来说,不曾预料是最大的威胁。日本人经常说“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注视我们”,所以,他们必须充分发扬日本民族的精神。他们担心有些行为会“被世人嘲笑,美国人会把日本人的丑态拍成电影,拿到纽约去放映”。日本人很在乎这一点,因为这关系到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看法。重视别人的意见,好面子,这在日本文化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关于日本古代政治结构,自镰仓幕府开始,天皇就已经成为政治傀儡,国家最高权力完全被幕府将军所垄断。将军又将权力下放给各地的大名(诸侯),在大名之下还有各级武士。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国民对天皇的信仰超越了对宗教的信仰。
从日本人反对物质主义的偏见,到对待天皇的态度,都关系到他们的民族个性特征。
日本军队将投降视为耻辱,当除了死亡已别无选择时,他们时常会把和敌人同归于尽视为骄傲,甚至被俘后,也一样会这样做。正因如此,美军才对日军投降持戒备心理,也令一些日军最终放弃投降。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看到过日本人假投降,其实上日本军人还是坚持不投降,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战败自杀了。自杀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堪称经典的就要数源于中世纪日本武士的“切腹自杀”了。
虽说日本人给人的印象是生性好斗、桀骜不驯,但那只是在面对弱者时的表现。当他面对一个强者时,他性格中的那种温和、谦让、合作的态度就会完美地表现出来。日本人的行为似乎是这样的:他们选定了一条道路后,就会全力以赴。如果失败了,就会自然选择另外一条道路。他们学习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一旦发现所学习的国家不是最好的,立刻就转变新的学习对象,转变之迅速也是令人瞠目结舌。
2.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作用的笃信,是他们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国家之间关系这个整体概念的基础。这种信仰已经深入到他们的国家政治、家庭、宗教和经济等领域中。他们经常使用“各得其所”这个词。很多世纪以来,日本民族早已把“不平等”作为自己有组织的生活准则,被日本民众广泛接受。
日本人在见面礼、姓氏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等级性在今天也非常明显地沿袭着封建社会的习俗。直到19世纪中期,在日本也只有贵族和武士家族才有姓氏。
除去天皇、贵族以及将军这样的统治阶级以外,日本社会大体上可以分为士、农、工、商、贱民5个阶层。
至于日本古代天皇制度,大约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69516/34416fb6062f80f8.jpg)
生活在这种制度中,和那些生活在强大等级制中的民族不同的是,他们不会变得温良恭顺。最重要的是,每个阶级都能得到某种保障,且得到政府的认可。虽然每个阶层都会受到很多限制,但相对来说,各个阶层秩序井然,而且是安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