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说,聚会一次真不容易。五十多口人,虽然除了我们小家之外,都在河南,但每个小家庭都各有各的事情,即便是国庆长假,也难得聚在一起。
一是地点不好选。这么多人聚在父母住的小房子里显然不太现实,站都站不下。假期各大饭店基本人满为患,想订上在一起的几桌饭菜不容易,订几个包厢又失去了聚会的意义。再说老人孩子的,吵吵嚷嚷也很不方便。
二是人不好聚齐。每次聚会总有人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不能到场,春节期间还好,中国传统节日,政府和企业都很重视,基本会放几天假,我们的大家庭能聚个百分之八九十,其他时间就差强人意了。
于是,从前年开始,弟弟主持修缮了一下老家的房子,大家庭聚会就放在老家院子里,院子虽不大,容纳五十多人不在话下。先解决聚会地点问题,这样孩子即便吵闹,他们满院子、甚至满大街撒欢,不影响大人闲聊。也不像在饭店里,他们乱跑会影响其他客人。村里人看到我们一大家子回去,也来串串门,联络一下生疏多年的父老乡亲情感。
昨天,弟弟发起了家庭聚会。果然,响应者一半多点。不过这完全不影响我们聚会的心情,小妹提前预备的各种小菜,二姐宰杀几只她们厂子里散养的土鸡,四妹买好杂粮面,弟弟带着烟酒,五妹买好水果饮料,我带上嘴,一家人浩浩荡荡向老家院子出发。
东邻嫂子抱来柴草,北邻叔叔送来现拔的大葱,隔墙婶子家兄弟提了一兜大蒜和新鲜的花生,一场热闹的农家盛宴开启了。我在门口摘了一把红薯叶,这遍地都是的红薯叶,在上海要五六元一斤,此时家门口,我随便摘。即便是十几元一斤的大蒜、八九元一斤的大葱,都可以随地取材,不需要花一分钱。这就是回乡的温暖。
和隔壁婶子闲聊的时候,一个看着面熟的中年人对着我笑:“你是某某吧?”
我说:“是的。”
“真年轻,还像个小姑娘。”
我笑笑:“这有点夸张了。年轻可能有点,但要说小姑娘恐怕打死人也不信。”
聊了半天,我没想起他是谁,只好硬着头皮问:“请问您是哪位?”
婶子笑话我:“他是你兵叔,你都不认识他了?”
“哦,我说这么熟呢。小时候天天在一起玩,可是我们恐怕有40年没见过了吧?”
“可不是,自从你上了高中,就没怎么见过了。”
难怪不认识。时光啊。
回到我们小院,跟二姐说起来,二姐说,你理他呢,两口子坏得很。这又是怎样的故事?为啥当初翩翩美少年变成坏人了?二姐没功夫跟我解释,她要去做饭了。
四妹夫烧火,小妹夫大厨,四妹和二姐和面贴锅饼。地地道道的地锅炖鸡端上来的时候,我们不顾形象地大快朵颐。只有回家吃饭,才能这么放开放肆。吃着美食聊着家常,特别是家乡这一切倍感亲切,老人还是那些人,只是老了许多,孩子已经不是当年的孩子,你只能从他们的长相去判断大概是谁家的孩子。回忆小时候的总总,小院里荡漾着欢声笑语。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11624/ff8d09707cac830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