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妈妈说,我爷爷很是爱我,我很小的时候,爷爷还是经常在外面跑,奶奶为了挣公分也不愿带我,妈妈天天背着我去干重活,没办法了就把我送到外婆家里去,那时候我外婆家要相对生活好一些,没有我们村穷,我也能有个饱饭吃。我爷爷一回来就找我,发现我不在,知道原委后就去了外婆家把我接了回来,之后奶奶就不敢不带我了。
我印象中的爷爷,是个精瘦干练、特别节俭的老头,但却特别疼爱我,爷爷对我的爱都体现在了生活中。我的第一双坡跟鞋是爷爷买的,因为我经常打赤脚,所以鞋子总不见,大多也是爷爷给我添置的;我的头发是爷爷出钱带我去理的,弟妹的都是妈妈剪的;爷爷那时候养鱼,每到打鱼大家都好开心,我也好开心,其他人开心是为了吃鱼,我开心是喜欢看一堆堆的鱼挤在一块热闹得很,我不爱吃鱼,每次卖了鱼,爷爷就会给我买一块猪肉。
虽然爷爷对我极尽满足,但却是个极节俭的人,我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爷爷自己一个人生活,有时候他做了好吃的就叫我去吃,每次他都不怎么吃,如果有饭粒掉在桌子上他都要捡起来吃,为了省柴,他一做就做好几天的饭了,有时都变质了还不舍不得倒掉,到现在我吃饭也不剩。他的节俭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
听妈妈边做饭边讲爷爷,才第一次比较清晰地厘清了从曾祖父开始的家庭成员,也更加深地理解到家族传承、家风家教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要性。
高祖父名下三个儿子,女儿我还是搞不清楚,我只知道我们家在村里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家族,感觉占了全村十分之一人口。高祖父名下的三个儿子,我曾祖父是老大,我爷爷也是老大,从古到今老大都是当家早,所以我曾祖父没什么文化,我爷爷也没有。从现在来看,曾祖父这一分支的子孙总体来说混得不如其他两个兄弟的,他们家里都是出了一些有学识的人。
言归正转,话说曾祖父生了我爷爷兄弟姐妹九人,四个儿子,由于太多孩子需要抚养,爷爷十二岁就当成年人用,共同承担男人的责任。十二岁开始,爷爷就开始下地犁田、耙田,由于外婆家舅舅羸弱,爷爷不仅要干自家的,还要把外婆家的田地也包了。不仅要做家里的重活,还要外出挣钱给弟弟们读书,对于这么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那时候唯一挣钱的路子就是去做苦力,出远门挑盐、送猪,拿到钱第一时间还得送到学校给弟弟做生活费。
爷爷那一代人真是能,一个孩子送另一个孩子读书,还不能自己作主,父亲说什么就干什么,即便是成家立业了,还是父亲说了算,听妈妈说以前都是订的娃娃亲,奶奶16岁就被送到了我们家与爷爷成亲,家里又多了一个劳动力,家里的二个叔公就可以安心上学了。后来添了我最小的叔公,他年岁还没有我爸大,等到曾祖父自己觉得年岁已老,就让兄弟四人分了家,但却最偏向小叔公,那时候我爸妈已经结婚,我曾祖父就要求我父母在我小叔公宅基地两边起房子,这样他就只需要架个梁盖个瓦就得了两间大房子,我父母也无奈照做。我一直都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家的老房子东一间西一间的,原来还有这故事,以前家长权威管得可真宽,还以为只有电视有得演。
爷爷那一辈的男孩子中,除了爷爷外,其他三个叔公都是有文化的人,一个曾做过校长,另一个诗文、对联脱口能出,最小的虽文化没有中间的兄长好,但也是个精明的人。这样算来,我曾祖父这一个分支也不能说是没文化导致子孙不够优秀,只能说是学识不够、德行欠缺,自己没做好,那更没智慧去引导子孙了。爷爷的子孙还好,也许都是看着爷爷如何担起家族责任的,如何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们的,所以我们家的男人虽然不算有什么出息,但都是极孝顺的人,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我的叔叔被庞坏了,我的父亲、母亲接了爷爷奶奶的棒,也一直让着他、照顾着他,直到他离开。
也许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你和他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爸爸对爷爷奶奶是极孝顺的,自己不吃都要保障父母看病、吃饭,对叔叔也极好。我们姐弟三是看着过来的,所以我们三姐弟虽然没多大出息,但是都互敬互爱,没红过脸,弟弟有很多的缺点,我们也经常会说他,但他从不生气,对父母也是最有耐心的,付出也最多,这些都和爷爷的影响分不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