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伍罡:其乐无穷的战斗:轻松搞定“熊孩子”

伍罡:其乐无穷的战斗:轻松搞定“熊孩子”

作者: 耳朵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23:31 被阅读0次

    摘自伍罡著作《其乐无穷的战斗——妈妈,我要你这样爱我》

          2010年春节前タ,亲戚3岁的小儿子要到我家来长住二十天左右不由得我喜出望外。女儿已经9岁,我很久没有对付过这么大的孩子了,平日经常慨叹自己空有一身本事,无用武之地。这下好了,终于可以过把瘾了。我和这小家伙偶尔见面,知道他身体倍儿棒,天赋极高,是个好对手。再加上是至亲,不用怕他父母不开心。更妙的是我最近空闲在家,有充裕的时间,真是老天赐福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强压着雀跃的心情,投入到紧张的备战工作中。

    准备工作一:统一思想

        老婆比我功力更深,自然不用废话。

        我自己则抓紧时间,把古今中外心理学名家的著作复习一遍,特别是有关儿童心理的。随后默诵三百遍《九阳真经》中的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胸中豪气顿生,不由得想起高尔基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女儿被我夫妇熏陶多年,但我仍然不放心,又有选择地给她灌输了些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她一点就透,真不愧“酱门之后”啊!(我女儿特别喜欢著名奸臣严嵩的书法,特别是“六必居”三个字。)

    准备工作二:坚壁清野

        在理论指导下,我开始布置战场环境。

        这个阶段的小男孩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家里所有的抽屉、箱子、柜子、袋子都将成为他关心的对象;桌子底下柜子底下、门后面都将是他探宝的乐园。对付这样的孩子,首先要料敌在先,知道他一定要干这些事,我就提前把家里的物品清理一下。贵重的物品收起来,比如手机、遥控器、首饰、手表、重要书籍等;危险的物品妥善安置,比如玻璃器皿、尖利的笔、剪刀、水果刀、挖耳勺等要重新放置;高处的物品要固定牢固或转移到低处,以免掉下来伤孩子或损坏;电源插座用胶纸封起来,房门装上防夹装置。也不能搞得家徒四壁,空空如也,要给他准备一些东西,供他释放攻击力,比如毛线玩具、纸杯、拖鞋、包装盒、彩色笔、图画书等。    从小家伙踏进家门的那刻起,战斗的号角就吹响了。

    第一回合:抄家

        经过短暂的熟悉环境和战前试探之后,他迅猛地发起进攻。   

        首先把给他准备的玩具位里的玩具全部倒在地上,一一检查;然后开始对沙发底下、门后面、鞋架、书架、洗手间、卧室进行反复细致的搜查;把所有能够得着的抽展逐个拉开盘查;拿起我的耳机听一听有没有声音;从洗手间里比他还高的洗衣机上面端下来一个沉重的盒子,放在客厅地板上,然后把里面的化妆品一一涂抹在睑上,一样也不落下。

        敌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折腾,就是要体验自主性,他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一种快感一一这里的环境尽在我掌握之中,他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这就相当于大人搞科研、写文章,如果按照成人的社会规范来约束孩子,就犯了大错。如果我告诉他什么东西不能动,就等于告诉他那个东西很好玩。孩子要做什么就去做了,而且做对了,接着又会去做,又对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因此要有足够的宽容,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

        应对方法:除了涂抹化妆品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其他行为都在意料之中,所以我不去管他,由着他去折腾。有时间的话我也陪着他折腾,只要他不睡觉,我就不收拾屋子,因为收拾了也没用,我花半小时累得半死刚收拾好,他三分钟就可以给我恢复原样。

        第二回合:十万个为什么   

        环境基本掌握后,他开始琢磨周围的这几个不太熟悉的人。使用的武器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他先是把每样东西都问一下,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东西,问完一遍再从头问一遍,然后他还会无穷无尽地问“为什么?”

        比如他会问:“鳄鱼为什么要趴着呀?

        你回答:“因为趴着才好游泳啊。”

        问:“为什么趴着才好游泳呀?”

        答:“因为趴着游泳省力啊。”

        问:“为什么趴着游泳省力呀?”

        等我搜肠刮肚担十几年前学过的流体力学知识给他讲了一遍以后他突然冒出一句:“我要吃饼干!”因为这个话题他已经玩够了,没意思了 。

          敌情分析:其实他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而是发现通过问“为什么”可以控制提问的对象,让回答问题的人关注他。如果我每次都一本正经地回答,唯恐万一出错了会误导孩子,那我就上了大当了。

        应对方法:上了几回当后,我总结出了对付他的诀窍,就是回答三个问题以后,就不按常规出招,把他绕晕,然后迅速脱身。还以上面那个话题为例

        问:“鳄鱼为什么要趴着啊?

        答:“因为趴着才好游泳啊。

        问:“为什么趴着才好游泳呀

        答:“因为趴着游泳省力啊。”

        问:“为什么趴着游泳省力呀?

        答:“因为它爸爸就是这样趴着游泳的。”

        他一下子憋住,不知下一步问什么,然后就不再追问了,但是用多了以后,他也会适应,会接着追问:“为什么它爸爸也是趴着游泳啊?

        这时就需要敌变我变了:“那你就要问鳄鱼它爸爸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在问大人问题的时候,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幻想,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想要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成人的答案)往往太具体、太实际、太乏味,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时候,孩子需要要的是通过问问题表达自己脑袋中的风云变幻,水人需要做的就是陪着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完成这个过程。   

    第三回合:天女散花

        对环境和入都比较熟悉以后,他开始丰富进攻手段。

        他会把能扔出去的所有东西都扔出去,玩具、糖果、书、笔、鞋……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永不停息,也不怕得肩周炎。有时是把东西扔向人,有时漫无目的。你越不让他扔,他扔得越开心。

        敌情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是攻击驱力的释放,同时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应对方法:这时我一般不限制他,只是把家里不能扔的东西收好。如果他总是挑不适合扔的东西乱扔,我就以牙还牙,在他扔得最开心的时候,和他一起扔,假装不小心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扔出去,他就会收敛很多。

        第四回合:射击和刺杀

        这个年纪的男孩最喜欢的玩具是手枪,最好是那种可以发声、发光、连发的。如果没有,他会用手来比划成枪的样子,没事就对着所有人发射。家里谁对他最好,他就对谁发射的最多。有时他还会用长的、尖的东西刺人,比如说当他发现他一旦拿起晾衣杆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冲上来和他抢,他觉得这个太刺激了,所以他乐此不疲,没事就去拿衣杆,引得家里一片骚乱。

        故情分析:这不是孩子坏,而是他这个年龄段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有的方式,专业术语叫做“用攻击表达爱”。他越喜欢谁,就会越多地对谁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

        应对方法:当他向我射击的时候,我一定要有反应,比如说装死假装中弹抽搐、假装躲闪、和他对射,等等,让他把攻击的欲望释放出来。如果他用东西刺我,这时我不会对他大声呵斥,也不会强行抢夺他手里的东西,而是用套路来对付他。

          比如当他抄起晾衣杆像日本鬼子刺杀一样扑向我的时候,我就对他说:“你是不是想用这个东西“亲”我一下啊?”“是。”

        我说:“那你就用它“亲”一下我的脸吧,不要太用力啊,不然我会疼的。”“好。”

        他会用手里的晾衣杆轻轻触摸我的脸,这个攻击就释放了。重复几次后他会觉得不过瘾,会要求用杆子用力“亲”我的脸。

        这时我会说:“你要是用力“亲”的话,就只能亲一下,如果轻轻“亲”的话,就可以“亲”三下。”

        孩子会在脑子里反复想哪一种比较划得来,等他想明白了,劲儿也就泄了,所以不管怎样都不会用太大的力。

    第五回合:化学武器

        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把大小便当作武器来使用,比如他拿着一盒牛奶在喝,我问他:“你在喝什么呀?”他一脸坏笑(我认为的)地说:“我在喝粑粑(大便)。”

        敌情分析:这么大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处在肛欲期,对控制感有着超强的执着和迷恋,在他的眼里,“粑粑”代表他可以控制的东西,并没有其他色彩。如果我神色大变、吃惊不已、暴跳如雷,那我就上了当了。他觉得一说这一类的话,我就和平常不一样了,我就被他控制了,于是他就会不停地刺激我。

        应对方法:“原来你喝的是白色的粑粑呀,”我也笑着对他说,“那你接着喝吧。”说说完转身而去。想跟我玩?门儿都没有!

        第六回合:拆散“合谋”

        这一回合是纠正孩子的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晚上睡觉一直是外婆陪着,睡前要揪着外婆的头发,哼哼唧唧好久才能睡着。早上醒来后还要赖在床上半天,必须要外婆也躺在旁边陪着,不然就连哭带叫的。

          敌情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和外婆婆“合谋”的。表面上看是孩子需要外婆,粘着外婆,其实外婆同时也需要孩子的这些行为,虽然外婆有时也很烦,也会训斥孩子,但孩子根本不会怕。因为孩子是天下最聪明的,他是凭直觉来判断的,他感受到的不是大人的语言而是大人的情绪。

        当他感受到外婆喜欢他、离不开他的时候,外婆的语言即使充满暴力,他也不会在意。外婆的潜意识里会想:看看,你们谁都搞不定他,孩子离了我根本不行。如果从尽孝上来说,完全应该满足老人的这一点需求,但是如果从孩子的心理发展上来说,应该及时纠正,哪怕让老人受点儿委屈也是值得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就像一个性能良好的充电电池,每天必须要把所有的电量全部释放完毕,否则就不会安生,有时一直到睡觉前一刻还在上蹿下跳。一且电量耗完后,他的睡觉质量非常高,几乎一动不动,有时做梦都在笑。早上睡到自然醒,电充足了,一骨碌爬起来,接着折如果白天电量没耗完,晚上被大人强制睡觉,就睡不好,一会儿哼哼两声,一会儿哭一下,断断续续折腾人。晚上没睡好,早上起床时就会闹。应对方法:白天的时候,我就让他使劲折腾,不怕累着他。下午四点以后就不让他睡觉了。晚上睡觉前再想办法把他剩余的精力全部消耗掉。吃完晚饭后,我和女儿陪着他疯玩,让他大声叫、大声笑、使劲跳翻跟头、打滚,怎么开心怎么来,让孩子出一身大汗,估摸差不多了,就去洗澡,洗完澡再小玩一会儿,就带他去睡觉,基本上倒头就睡着了他还想抓外婆的头发,还想哼唧一会儿,可是实在是没劲儿了。

        白天折騰够了,晚上睡好了,食欲也好了,身体自然好了,脑子自然聪明了。

        早上起床时,要用新鲜的刺激代替原来的固有模式。孩子的外婆一起床就离开房间,留下他一个人睡,他一醒来就会找外婆,这时外婆先不出声,不像以前听见孩子叫就立刻冲进房间,过几分钟再进去,这个等待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这里用的是延迟满足的方法。外婆进房间后,立刻告诉他:“快起床,去看楼下的大狗,大狗想你了。”小孩本来还想撒一下娇,可是又抵挡不住要去看大狗的诱感,于是马上起身穿衣去看狗。如此这般,只要坚持几天,孩子睡觉的不良习惯就会改掉,这时还要做好外婆的工作,不然的话,就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第七回合:争夺控制权

        上面第五回合说过,这么大的孩子正是对控制感痴迷的时候,什么事都喜欢控制,什么事都要参与,都要做主。吃饭他要安排座位、坐车他要制定顺序、上下楼他要指挥、看电视他要选台,等等,有时搞得大家很烦。

        敌情分析:这是他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不能因为大人的不方便而压制他。反过来想,既然他如此酷爱控制,何不将计就计呢?

    应对方法:有一次带他去看妈妈,晚上与妈妈离别时,哭作一团正苦于无计可施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可以采用转移控制权的手段

        于是我问他:“你要妈妈送你到电梯口还是楼下?”

        答:“楼下。

        到了楼下问他:“你要妈妈送你到了门口还是车上?”

        答:“车上。

        到了车旁边问他:“你先上还是我先上?”

        答:“我先上。”

        打开车门问他:“你从左边上还是右边上?”

        答:“左边。”

        上了车问他:“你来关车门还是我来关?

        答:“我来关。”

    关好车门问他:“我们可以出发了吗?”

        答:“可以。”

        开到出口问他:“我把停车卡交给保安叔叔还是你来?”

        答:“我来!

        于是顺利与妈妈分别。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觉得这个分离是由他控制的,而不是被迫的,他就不会有那么高的焦虑。焦虑是什么?焦虑是对未来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事物的担心,如果事件能够控制,哪里还会有焦虑?哈哈!我太佩服自己了,回家后照镜子,我都冲着自己磕头。

        当孩子的行为过分出格,需要实施惩戒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个心理特点。比如说这小家伙把姐姐的脸抓伤了,我也不打他,也不骂他,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他平放在地板、床垫或沙发上,用我的屁股轻轻压住他的背,用两手抓住他的两条腿,让他短时间失去自由,失去控制感,他会拼命挣扎,因为失去控制感比什么都难受。时间大约一分钟,我会在他哭之前放开他,这样既不会伤害孩子,又能起到惩戒的作用。下次他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掂量掂量。

        第八回合:争先恐后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喜欢竞争,凡事都要抢在前面,如果一次两次没有抢在别的孩子前面,就有可能大哭大闹。再

        敌情分析:如果凡事都让着他,可能会使他缺乏挫折的经验。应该一方面淡化竟争,一方面还是将计就计。

        应对方法:利用他喜欢竞争的心理。如果他不去洗澡,就派姐姐出马:“姐姐先洗澡喽!”

        他马上冲向洗手间:“我要先洗澡!”

        以此类推:我要先洗手!我要先吃饭!有一次因为竞争过于心切,本来他已经洗过澡了,看见姐姐要去洗澡,又一下抢先冲进洗手间:“我要先洗澡!”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这样的竞争既可以帮助大人省点事,也可以用玩笑的形式让竞争不那么正儿八经,重复多了,他也就不是很在意每次都要抢第一了。

    第九回合:独占所有的爱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占有全部的人和物品,妈妈是我的,奶奶是我的,玩具是我的,饼干是我的,不让别人碰,不让别人吃。他看见我抱着我女儿,就会冲上来把我女儿扒开。如果扒不开,就一定要钻到我们两个中间来。如果钻不进来,就抱着我们两个人的脑袋,三个人挤成一团有一次我故意逗他:“你妈妈又给你生了个小弟弟。”

        他脱口而出:“没有!”

        我又说:“小弟弟可漂亮了!”

        他又脱口而出:“不漂亮!”

        我问:“为什么呢?

        他几乎不加思索:“他没有耳朵!”我倒!

        敌情分析:这么大的孩子喜欢占有一切的真实意图是要独占全部的爱,没必要大惊小怪,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应对方法:有一次我、女儿和他一起出去,女儿故意逗他:“坐我爸爸的车。他马上回应:“坐我爸爸的车。”

        女儿说:“这是我的爸爸。”

        在无法否认这个人确实是姐姐的爸爸的情况下,他脱口而出:“这是我们俩的爸爸。

        这就比独占所有的爱进了一步。

        第十回合:消失再现

        这么大的孩子最喜欢玩藏东西的游戏,比如拿一床被子,把所有的东西都塞在被子里,一个人可以玩很久。他喜欢把一些小东西藏起来再找出来。他藏起来的东西,大人找半年都不一定找得到,但他一定记得在哪里。有时候家里的东西被他藏得找不到了,比如遥控器、手机、笔等,会带来很多不便。

        敌情分析:这是孩子对存在焦虑的典型表现,藏东西其实就是消失不见了,然后又出现了,孩子用这样的游戏来缓解自己的存在焦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应对方法:我会和他一起玩这个游戏,他会很开心。假如有东西被他藏得找不到了,别着急,他都记得在哪里,你要是追着问,他就故意不告诉你。要趁着他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问他:“遥控器哪里去了?他会顺口告诉你:“在姐姐的鞋里。”

        第十一回合:这个世界谁怕谁

        孩子刚来的时候,非常怕狗,外公外婆说他天生怕狗,还说他妈妈也怕狗,他怕狗是遗传的。

          敌情分析:其实孩子都是被大人教会怕狗的,孩子生来本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怎么会怕呢?孩子小的时候,大人一看到狗跑过来,就把孩子抱得紧紧的,情绪紧张呼吸急促,嘴里还说着:“狗!狗!”一次又一次,孩子就把这个毛茸茸的、跑来跑去的、会发出“汪汪”叫声的东西以及“狗”这个名称,和紧张、恐惧建立了条件反射,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东西是可怕的,连大人都怕,我更应该怕了,所以他就怕狗了    狗这种动物也挺好玩,你越怕它,它就越喜欢吓唬你,于是孩子就越害怕。其实狗特别喜欢和小孩子玩。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就主动抱着她去和院子里的狗玩,后来她看到有狗过来,就冲上去抱狗脖子,不管那只狗是吉娃娃还是金毛。有时我看见那些半人高的大狗都有点怵,可是她根本不在乎,她越是这样,狗就对她越没有攻击性,有时院子里的狗都烦她,一看见她就跑开了。后来她大了,反而有点怕大狗了。其实孩子的很多东西都是大人教会的,而大人自己却不知道。

          应对方法:我和女儿都有意识地引导他,我们在外面看见一只小狗,就主动过去摸一摸,逗一逗,然后鼓励他也摸一摸,他开始很紧张,不敢碰,但是看见我们都在摸,又有点心痒,手伸出来又缩回去,还是不敢摸。在我们的反复引导之下,他后来终于哆哆嗦嗦地摸了狗尾巴一下。突破了这一关,后面就好办了,一星期以后,楼下的大狗把鼻子伸到离他的鼻子不到一公分的地方,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咯咯地笑。   

    第十二回合:安全感

        这孩子从小是由外婆和外公带大,像所有的爷爷奶奶一样,老人第一紧要的任务是保证孩子的安全,所以会格外小心和仔细,外出时寸步不离。这样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孩子的安全感不太够。主要表现一个是不能独立玩游戏,总是看大人有没有在身旁;另一个是在玩游戏时,遇到稍有一点挑战性的动作,还没等他尝试,大人就来帮忙了,所以孩子就变得不太敢尝试,遇到问题总是先寻求大人的帮助。

        敌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方面渴望独立探索,一方面还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对大人还有一些依赖。所以他在疯玩的时候,会有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大人身上,看看这个人有没有离开他。无数的心理学实验,早就证明了儿童的安全感是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这个阶段很好补救。

        应对方法:我和外公外婆一起陪他玩户外游戏,在他玩得忘我投入的时候,我拉着外公外婆逐渐走得离他远一点,一米,两米……但是我们的目光不离开他,让他随时可以看见我们,如果他表现出惊慌,我们就走近一点,如果恢复正常,就再走远一点。这样反复练习。他在遇到有一点困难的游戏时,会回头寻找我们,我有意拉住外公,不让过去帮助他,而且故意不看他,他看到没有人注意,犹豫了一下,还是自己独立完成了游戏。当遇到确实有一定危险的游戏时,我会从他的后方接近他,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保护他。

          这个孩子天赋极高,协调能力非常好,通过几次简单的训练,安全感水平明显提升。后来带他去学溜冰,第一次就可以自己扶着栏杆独立行走,第二次就可以放开栏杆慢慢溜。当他满头大汗、小脸通红、踉踉跄跄地享受这份刺激带来的快乐时,哪里知道有多多少双眼睛紧紧地着他,有的担心,有的欣慰,有的得意,最搞笑的是外公外婆被我死拉住,没法儿过去帮他!

          在你来我往的激烈交锋中,二十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去了。我一时还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百无聊赖之下,吟诗一首解解闷儿:

        十二回合战正酣,意犹未尽心不甘,   

        拔剑四顾仰天叹,谁家孩子借我玩?

        知识小链接

        “用攻击表达爱”是个通俗的说法。弗洛伊德认为性和攻击是人的两大本能驱力,这里的性是指人对亲密和愉悦的追求,包括性行为,但不是只有性行为。克莱因认为攻击是建立客体关系的方式之一。温妮科特认为攻击是孩子学习“使用”父母的过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功能还不完备,会更多地使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他们特别想展示自己的能力,特别需要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特别想在更多的事情上当家作主。在家庭中把他们照顾得越好的人,往往也是和他们距离越近的人,这种距离有时会让孩子觉得伸展不开手脚,或者无法显示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孩子就会用“攻击”的方式把照顾者推远一点。另外,孩子对最亲近的入发起“攻击”,是作为一个练习和预演。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安全,万一演砸了,遭到报复的可能性最低。通过这种练习获得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将来集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孩子“攻击”的对象是精心选择的,他攻击谁,说明谁对他好,让他感觉安全,他也放心把自己交给对方,不怕打击报复。了解了孩子“用攻击表达爱”的心理动机,抚养者还要“温柔而坚决”地为孩子设置一个边界,才能帮助孩子完成这个心理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在青春期还会重复,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伍罡:其乐无穷的战斗:轻松搞定“熊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te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