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聊天里,一位同学分享了一件小事,我认为值得深思。
(在英国的)一节课上,老师讲到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话题,说作为老师,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应该给学生呈现不同视角审视下的不同版本,让其自主思考、判断,最终决定接受哪个版本,而不是只提供一个版本,要求学生全盘接受(比如在教授各种英语教学法时,老师没有说过哪种是最好的)。下课后这位同学问老师:像这样告诉学生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不就觉得可以随时质疑老师的话,老师的权威不就大打折扣了吗?
老师的回答,简单明了,在我看来却有如醍醐灌顶:在课堂中老师的角色本来就不是权威(authority),而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facilatator)。知识不是由老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由双方共同建构(construct)起来的。
一些传统的中国老师、学生和家长可能会觉得这难以苟同,因为似乎有悖于“尊师重道”的传统。尊师重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的特色之一。我在英国学习以来很吃惊的一件事情,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和美国),老师远没有中国的那么受尊敬。打算从事教育行业的我,很庆幸身在中国。然而,物极必反,过于强调尊重老师时,就难以客观地看待老师所传递的知识。在中国,长久以来,老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权威人士,质疑老师很多时候会被看作不尊重老师。其实,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人,都难免受到个人的经历、学识、思维方式、性格等限制,因而传递的信息都会有一定局限性。而对于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师,就更该警惕了,因为哪怕是最“权威”的教材,也受到编者水平的限制,更不用说教材本身作为一种需要被购买的产品,有时会含有作者、出版社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而做的一些设置。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学法提倡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仅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点拨、激励学生去探索知识。从老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转变,对于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他们不得不主动思考、讨论、总结、反思,而迎接这一挑战的第一步,便是抱着理性“尊师重道”的态度:对老师尊敬感恩,却不盲目相信老师,而是利用老师推荐的学习资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自行探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