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学习《诗经》之风里的魏风了。算起来,已经在诗经里学习打卡到快110天喽。
生活依然,封闭隔离模式照旧,不知道全省清零之后,还要多久我们的旧工作模式才能清零,走上正轨。真的不知道。
一切为了防易,不在防易中清零,就在清零中防易。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缠绕编制葛鞋,穿了可以走在寒霜上。纤细巧妙的女人手,可以缝制新衣裳。先缝腰围再衣领,贵人试穿新衣服。
贵人态度很傲慢,回身就避向左方。发上新插象牙钗,只是偏心没度量。所以我要作诗把她狠狠刺。
[1]纠纠:缠绕,纠结交错。葛屦:指夏天所穿的用葛绳编制的鞋。[2]掺(xiān)掺: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3]要:同“腰”。襋(jí):衣领。[4]好人:此处是指富家的女主人。提提:傲慢。[5]辟:同“避”。左辟即左避。[6]象揥(tì):象牙做的簪子。[7]褊心:心地狭窄。
《葛屦》讽刺的对象是一位贵妇人。在讽刺贵妇人的同时,这首诗也控诉了阶级的不平等。本诗通过描写一个缝衣小妾为家中女主人缝制衣服的过程,揭露出当时贫富不均的现实,是一首典型的讽刺诗。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对比鲜明、不同类型的女性。她们分别是不劳而获的贵妇和劳而不获的小妾,诗中将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展现在了公众面前,通过赤裸裸的对比,给人们以震撼,发人深省。
诗中首先提出问题:“脚穿破旧的麻布鞋怎能踩踏深秋的寒霜?”“瘦弱细小的双手怎能缝制华丽的衣裳?”一个脚穿破布鞋、吃不饱、穿不暖、无偿从事劳役的瘦弱妾氏形象便跃然纸上。她在霜寒中,还要独自劳作不止,她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女红,但却只能“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同时,诗人还描绘了一个只顾自己装饰打扮、喜穿新衣、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养尊处优、虚荣心强的贵妇形象。这个贵妇心胸狭窄,她冷酷无情地对待着妾氏,毫无怜悯之心。这样的压榨行为尽管相当不合理、不公平,在当时却是理所当然。本诗通过这两个形象构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出被奴役者的悲愤,末句的“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就是这种愤慨的表现。
本诗共有两节,第一章先写出了缝衣女穷困的样子,那时已经天寒地冻了,但是她的脚上还穿着夏天的凉鞋。她终日受到女主人的虐待,所以她在受冻的同时还要挨饿,她双手纤细,瘦弱无力。即使已经十分虚弱了,她还要为女主人缝制新衣。她忍饥挨饿之后做成的衣服,不但不能穿在她自己的身上,她还要亲手将它穿在别人的身上。
当贵族家的婢妾将缝制好的新衣,拿去请嫡妻试穿时,嫡妻作出一副视而不见、满不在乎的样子。她避开妾氏,为自己佩戴高级的象牙簪子。
第一章的最后出现了“好人服之”这一句,其中“好人”这个词,指的就是外貌美好的人,在诗中是对女主人的尊称。但是“好人”这个词在诗的具体情境下,则带着讽刺的意思。
在第二章中,诗人转而描写女主人的富有和她的傲慢。在穿上妾氏辛苦缝制的衣服之后,她看都不看妾氏一眼,而是傲慢地自顾着梳妆打扮起来。这样的举动,让缝衣女感到愤慨和难以容忍。
诗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画面,两种不同的世界情景。本诗的最后两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两句点出了本诗的主题。这两句话充分地表现出了本诗的讽刺意义,全诗的题意通过这两句得到了加深。这首诗通过主仆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表现出诗人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剥削者的强烈讽刺,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压迫和普通劳动者的可悲命运,对后来的同类诗歌有很深的影响。
网友评论